首页 知识园地
  您的位置:首页>在线阅读>总第一期
关键字搜索:
卷首语

本刊特稿

绿色经济建设需绿色金融支持

低碳发展 大势所趋

专家视点

低碳城市建设与评价指标体系

商会专栏

全联新能源商会赴新疆考察

人物专访

徐锭明: “第三次工业革命” 将带来全新能源系统

仲继寿: 光伏建筑提升居住品质

对话精英

聚焦光伏发电

产业研究

“大、中、小”并举 发展燃气分布式能源

发展氢能 应对CO2 减排(一)

铜铟镓硒薄膜电池发展现状与商业化趋势

市场透析

中国页岩气需求及国际合作开发

《中华新能源》杂志总第一期
 
返回   
 

低碳城市建设与评价指标体系

    低碳城市建设过程当中,开展低碳城市评价考核体系意义重大。作为主要参与者,我们所构建的这套指标体系,希望通过系统的评价城市低碳管理方面的现状,帮助城市识别自身的差距,为未来推动低碳城市发展的行动方案给予一定的技术支持。

    文 | 庄贵阳

    当前大家谈低碳经济转型问题的时候,已经不是转和不转的问题, 而是如何加速转型的问题。当前中国低碳经济转型的目标可以说是围绕着2020年单位GDP 碳排放,以及“十二五”规划当中所规定的指标来展开,中国低碳经济减排目标会分解到省区市加以落实。

    在低碳转型过程中,城市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城市既是能源的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同时也是政策的制定者、规划者与管理者,所以说城市在低碳经济转型过程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低碳城市建设的中国背景

    这几年关于城市的话题非常热, 在20年前,包括中国政府以及地方政府都制定了地方可持续发展行动议程。地方政府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做的工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另外在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有很多合作的平台,比如说40个大城市联盟,地方可持续发展理事会等等, 在推动低碳城市建设、城市低碳的合作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谈低碳城市建设,肯定要考虑到中国的特殊背景,比如说城市化问题。在过去的50 年中,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可以说比当初这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都要快。比如说我们看英国,城市化进程从20%到40%用了120年时间,中国只用了22年。

    在“十二五”规划当中,政府也把城市化作为一个非常核心的内容加以强调,指出要合理确立城市开发边界,提高人口密度。中国城市化进程是以大量的消耗资源和能源为代价的,到未来, 比如说到2025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增加2.5亿,超过百万的城市达到221个。

    到2030年将有10亿人口生活在中国的城市里。到2030年,中国的建筑面积会增加一倍,交通运输量会增加十倍,大量的建筑和交通发展, 可以说对中国城市化,对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中国的城市化面临很多挑战,首先是能源,在“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当中也有相应的目标。像土地资源的短缺、水资源短缺这些问题, 随着私家车拥有量的不断增长带来的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等问题,高度能源消费的发展模式带来的能源紧张的问题,还有社会公平问题等等。

    低碳城市试点受宠

    为什么要在中国建低碳城市,有三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是上文提到的城市化的进程,避免将来的高碳排放,推动建设低碳城市。第二个是解决城市病的问题。第三个是发展的机遇问题,中国的低碳城市建设应该说是在2008年,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中国展开的低碳城市发展项目。现在有100多个城市都在提低碳城市建设,都想成为国家的低碳城市试点。

    总的来看,中国的低碳城市建设正在从自发性、探索性、尝试性转向以国家层面政府为主导的低碳城市建设模式。国家整体层面,有五省八市低碳城市的试点。到2010年国家又选定了七个省份,去年底又选了两省五市开展碳排放交易的试点,这是在国家层面整体的推进。

    从行业层面,比如说交通运输部, 去年选定10个城市作为低碳交通自主体系建设的试点,今年选了第二批16个城市也在做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试点。从政策层面,财政部去年开展了一个节能减排综合财政政策综合示范8个城市做试点,要求这些试点城市实现6个目标,这个目标很好记,要产业低碳化、建筑绿色化、交通低碳化、能源利用规模化、服务集结化, 还有污染减量化。

    低碳经济转型重点

    在“十二五”期间,根据国家“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工作方案,低碳经济转型重点也围绕着五个层面来展开。第一个方面要加快完善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 第二个方面是全面开展低碳试点示范,不仅包括低碳省、低碳市,还包括低碳产业园区、社区、低碳商业、低碳产品试点;第三个方面是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第四个是从社会的角度开展低碳行动,比如说社会机构、公共机构发挥示范作用开展低碳行动;最后一个重点是在国际层面,如何广泛开展国际合作。通过吸收国际低碳技术和成功经验,开展南南合作等等。

    低碳城市建设需要有一个流程,怎么建立PDCA这样的理念?P是规划,先规划,然后执行,再检查。在规划阶段是要制定低碳的发展规划,要有长期的愿景和近期的目标, 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开展试点示范等等。最重要的是要把这个目标整合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当中。在检查这个阶段,大家经常会提到有“三可MRV”的概念,低碳城市建设需要有这样一个环节。最后要根据检查的结果来调整规划,是否正确,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指标体系评价城市低碳管理现状

    开展低碳城市这个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前面已经提到了“MRV”的问题。在“十一五”期间,中国能源单位GDP碳排放有这样一个通报的制度,还需要做很多工作,需要加快建立完善统计核算体系。关于低碳城市评价方法研究,现在是两个层面, 一方面是对现状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对努力程度的评估。对现状评估比较多,对努力评估比较少。学者一般做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是从方法上做一些探索。还有一些是地方政府出台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另有一些是以学术团体研究形式发布的报告,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关于开展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项目的情况,瑞士发展合作组在中国开展了低碳城市低碳评价指标体系这个项目。我们设计了一个主要指标体系和支撑指标体系,主要指标体系有5个领域15个指标,支撑指标体系4大领域12个指标。这套指标体系包括系统地评估城市低碳管理的现状,评价城市低碳发展的现状和努力程度, 来帮助城市制定低碳发展计划和行动方案。这套指标体系也借鉴了欧洲的一些方法。它是以行动为导向的逻辑设计,借鉴了PDCA 的理念,把现状评估和努力评估结合起来。这套指标体系虽然有城市之间相互比较的功能,但目前并没有做城市之间的排名。这套指标体系可以做外部评估,也可以做内部评估,城市掌握这套指标体系之后可以自己做城市的一个评价。

    这套指标体系的核心方法采用的是“三步走”的方法,第一步是利用指标体系清单,主要指标、支撑指标,来调研城市的现状。

    我们从城市管理、绿色经济、绿色建筑、低碳交通四个维度来对城市进行评价。

    第二步是利用指标体系这个导则来检测评价和报告。第三步是利用低碳城市计划的模板来制定低碳城市计划的清单。

    这是我们15个主要指标体系的形式,我们从经济低碳、能源低碳、社会低碳等五个层面来评价,共15个指标。为什么选这15个指标,为什么有这样的设计?我们有相应的考虑。这套指标体系对每个指标都有相应的描述,比如说它是怎么定义的,它的范围是什么,怎么来评价。这15个指标,我们将来评价现状和努力程度的时候,都要有一个评价的方法。

    这套指标体系还有一个支持指标,我们从城市管理、绿色经济、绿色建筑、低碳交通四个维度来对城市进行评价。包括指标的定义、范围、意义、计算工具、数据来源,主要还有一个行动检查表,这是我们的一个特色,这是我们城市管理方面的指标。我们这套支持指标体系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行动检查表,这个表分为三级:控制项、一般项、优选项,对城市开展评估。我们这个评估是侧重管理方面的因素,并不评估技术层面的环节。在评估的时候,比如说在跟各个访谈者进行交流的时候, 我们都会问这套指标体系是不是系统全面,是不是有助于提高低碳管理工作的认知, 通过访谈能不能发现在低碳管理工作方面存在的一些差距, 对改进这样一个工作是不是有指导意义。通过这个表跟各个部门交流的时候,可以识别出城市在这方面是否做到,想到没想到,做到没做到,做的是否到位等等。

    这套指标体系的产出是什么?一是低碳城市的发展评估报告,基于主要指标体系和支撑指标体系的调研评估结果,可以为城市提供一个低碳发展的评估报告。行动检查表则可以帮助城市识别出它需要改变的地方,我们会为城市提供一个低碳发展行动计划的清单。这套指标体系在使用的过程当中需要注意几个方面:我们对现状和努力程度都进行评估,为了保证整个指标体系的一致性,15个指标在城市之间不要做任何调整。这套支撑指标体系主要是为了改进城市低碳方面的工作,考虑到城市之间的地域差别,将来针对评估的需要,可以在基础版的基础上添加一些特殊的指标。

    关于低碳经济,可以说它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需要理论指导,也需要一些实际的解决方案。中国的低碳城市建设还处于一种宏观战略规划阶段,从零散性、尝试性、探索性的模式转向国家为主导的试点示范。我们所构建的这套指标体系,是希望通过系统的评价城市低碳管理方面的现状,来帮助城市识别自身的差距,为未来推动低碳城市发展的行动方案给予一定的技术支持。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首页 加入收藏 法律声明 加入商会 会员专区 诚聘英才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6-2022 cnecc.org.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联新能源商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0700773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948-1 法律顾问:北京瑾瑞律师事务所 王惠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