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新余高等专科学校的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专业于9月1日正式开班。这是我国高校首个光伏专业。 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以40%的速度向前发展,其跨越式扩张导致人力资源供应严重不足,加快培养太阳能光伏人才已成当务之急。 江西省新余市是国内首个拥有较完整光伏产业链的地区。无论是光伏企业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还是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均处于国内乃至国际前列。江西省力争把新余市打造成世界级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 2007年10月,新余高等专科学校向教育部申报我国高校首个光伏专业“光伏
湖北随州桐柏山风电厂11月底开工,电厂总装机规模达3.8万千瓦,项目建成后每年为该省至少可节省电煤2万吨。 据新华社9月1日报道,湖北省发改委透露,随州桐柏山风力发电项目一期大风口风电厂将于11月底开工。 据了解,随州大风口风电厂总装机规模达3.8万千瓦,项目建成后每年为湖北省至少可节省电煤2万吨。
据来自中缅边境的缅甸商人说,自今年三月份以来,中国产太阳能LED灯具正通过木姐边境贸易口岸大量进入缅甸市场。这种灯具由于不需要电力,仅需要在太阳光下照射30分钟到1小时时间,即可满足夜间需求,一进入缅甸市场就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目前在缅甸市场上出售的中国产太阳能灯具售价分别为:一个灯泡的灯具售价为4500到5000缅元,四个灯泡的灯具售价为7500缅元,50个小灯泡的装饰性灯具每个售价为2万缅元。 据一位经销商说,缅甸进入旱季,由于不时停电的原因,使的这种太阳能灯具一进入缅甸市场
经过近两年的合作与开发,国内第一片2.0兆瓦级风力发电机轮叶片日前在南通东泰电工材料有限公司试生产成功。 近几年,我国风能发电行业发展迅速,但风力发电机轮叶片市场供应严重不足,特别是2.0兆瓦级叶片的国际市场价格很高。目前国内厂家生产的叶片额定功率最高为1.5兆瓦,2.0兆瓦级叶片的生产尚属空白。南通东泰公司与荷兰百年企业CTC公司紧密合作,采用玻璃纤维和碳纤混合而成的材料制造出2.0兆瓦级风力发电机轮叶片,摆脱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今天上午,2008中国生物质能源技术路线标准体系建设论坛在上海召开。100余位相关专家和企业代表就围绕生物质能源产业技术路线,怎样制定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标准体系展开讨论。 国务院参事石定寰指出,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中,单项技术研究多,产业标准的综合性研究少,产业发展缺乏宏观的战略指导。生物质能源产业技术路线标准体系需要把技术、经济、环境和能源问题综合考虑,建立一种新的评价方法,从现有产业技术路线中遴选出值得推广和大规模发展的产业技术。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
吉林省依托资源优势,将被称为“蓝天白煤”的风电作为发展替代能源和清洁能源的重点进行规划。预计到今年年底风电装机容量将突破100万千瓦。到“十一五”末,吉林省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60万千瓦。 吉林省地处全国风能资源丰富的 “三北地区”,风能主要集中在西部的白城以及中部的松原、四平等地区。大唐、龙源、华能等多家知名电力开发企业纷纷落户吉林,并吸引了西班牙、韩国的一些企业进行投资。全省已建有通榆县同发风力发电场、洮北青山风电场、镇赉风电场、大唐双辽风电场等大型发电场,并有一批项目正在建设
日前,通河县政府分别与龙源电力集团公司、华能黑龙江发电有限公司、国华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正式签订了总投资60亿元、共60万千瓦的风力发电项目前期开发协议书和开发协议书。这三家公司将利用通河境内的风力资源,在通河境内建设多处大型风电场,将通河打造成“绿色能源县”。 通河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小兴安岭南麓,松花江中游北岸。该县地处松嫩平原与三江平原的气流交换通道,是黑龙江省风速最大的区域之一。据该县30年来10米高度测风数据显示,通河地区年平均风速在4.0米/秒以上,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在
国电连云港风电装备基地动工,项目预计在09年6月底前建成并投产,规划年产1.5兆瓦风力发电机组整机600台,年产值40亿元。 据新华日报8月29日报道,总投资10.7亿元的国家级风力发电装备产业基地国电联合动力技术(连云港)有限公司项目,28日在连云港开发区大浦工业区正式动工建设。这是继中复连众风电叶片、韩国重山风电塔架项目之后,第三个风力发电配套项目落户连云港。 该基地占工业用地450亩,业务包括海上及陆地风机、叶片及其配件生产、风力发电机组总装等。基地还将设立风电技术研发
中国气象报记者吴越 赖敏报道 8月29日9时,由欧盟-中国能源环境项目办公室、国家气候中心和英国Sgurr Energy公司主办的“中国近海风能资源评估与近海风电场可行性研究项目启动会”在湖北大厦召开。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副司长张祖强、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中国-欧盟能源环境项目欧方项目主任Kurt Wiesegart以及福建、山东等省气候中心的有关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 由国家气候中心与英国Sgurr Energy公司等单位联合申请的“欧
碳交易是《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清洁发展机制(CDM)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减排措施。根据规定,允许每个国家每年排放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或类似气体,随后政府为各自境内的污染户分发排放“配额”,公司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买卖这种配额,也就是碳减排量。通过这种交易体系,如果某家企业的排放量超出获得的配额,就必须从配额没有用完的“较清洁”企业手中购买额外配额。 “二氧化碳能卖钱,而且可以卖个好价钱”这句话,以前往往被人当成天上掉馅饼的笑话,但现在却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最近频频出现的碳市场贸易让人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