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X 2025】三一氢能:绿氢制取的痛点及解决方案

肖胜杰在演讲中指出海上风光资源开发的最大难题在于消纳,如何实现能源经济闭环是行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他强调,绿氢作为理想的能量载体,能够有效衔接海上风光储氢产业链,为构建闭环生态提供核心支撑。
作为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的领军企业,三一氢能的发展实力成为其技术发声的重要背书。据肖胜杰介绍,三一氢能依托三一集团(1989年成立)的深厚积淀,目前已形成全球化产业布局,海外员工达1.1万人,拥有5大研发制造基地及15个海外制造工厂,业务覆盖全球183个国家。集团2024年净利润达101亿,稳健的经营为氢能业务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在新能源领域,三一氢能已构建起风、光、储、氢、换电、能源车全链条布局,成为全球少数具备完整产业链能力的企业。其中新能源重卡及氢燃料汽车业务以每年160%的增速领跑行业,目前市占率稳居全国第一。三一氢能自2022年正式成立以来,凭借2018年启动的技术储备优势快速崛起,现已跻身行业第一梯队,在央国企公开采购数据中位列市占率第三。
针对绿氢制取领域的核心痛点,肖胜杰精准提炼出四大关键问题:一是成本压力,上游风光电价占制氢成本的60%-70%,资源禀赋直接决定经济性;二是技术瓶颈,从“0到1”的突破已完成,但“1到100”的产品可靠性与质量稳定性亟待提升;三是收益困境,投资收益率不足制约产业规模化发展;四是消纳难题,供需匹配机制尚不完善。同时,他还补充了气体纯度、安全防护、电流效率等六大行业挑战。
面对行业痛点,三一氢能以“质量领先战略”为核心,依托装备制造基因打造技术壁垒。肖胜杰重点介绍了企业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弹力网零极距电解槽技术,该技术融合苏联乳凸结构与欧美先进技术优势,通过专利设计解决了传统设备低负荷波动适应性差、稳定性不足等问题,已在中煤等大型项目中广泛应用。
针对海上制氢的特殊需求,三一氢能推出的方形电解槽展现出独特优势。该产品可实现5%-120%的宽负荷运行,适配海上离网制氢场景,且具备模块化维修特性——单槽故障时可直接抽换或封堵,无需整体返厂,大幅降低海上运维成本与时间损耗。为保障产品品质,企业联合供应商建立专项实验室,通过上千次密封材料实验与7000小时以上电极筛选,形成从核心部件到系统集成的全链条质量控制体系。
技术创新与产业实践的深度融合,让三一氢能在绿氢领域持续领跑。截至2024年底,企业累计申请专利166件,其中发明专利112件;打造全球首个24MW试验平台,通过6000小时以上的现场测试积累海量数据,推动行业整体稳定性提升;同时积极参与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制定,以技术话语权引领产业规范发展。
演讲中,肖胜杰分享了三一氢能的典型应用案例,包括中煤10万吨液态阳光甲醇项目、深能鄂托克旗绿氨项目、吉电大安风光制绿氢项目及吉电盐城海上风电制氢项目等,充分展现了绿氢技术在多元场景下的落地能力。他特别提及企业投资4000万建设的加氢站,该站因技术领先成为行业标杆,相关图片被广泛引用传播。
“中国已引领绿氢产业完成从0到1的突破,接下来行业的共同使命是做好装备、做大规模,实现从1到100的跨越。”肖胜杰在演讲结尾表示,三一氢能将持续携手行业伙伴,以技术创新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绿氢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新能源闭环生态构建贡献力量。
来源 | CNECC
编辑 | 中华新能源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9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