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固定广告

【NEX 2025】宏日新能源:协同减污降碳的生物质能方案

2025-10-24
新闻来源: 全联新能源商会
查看次数:231

近期,我会在京成功举办第十九届中国新能源国际论坛暨展示(NEX 2025)。我会副会长、吉林宏日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洪浩出席清洁供热论坛并以《协同减污降碳的生物质能方案》为题发表演讲。他指出,当前中国面临严峻的减污降碳双重压力,亟需重新审视“清洁能源”概念,推动以生物质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在工业供热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助力制造业绿色转型。


全联新能源商会副会长、吉林宏日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洪浩



image.png




生物质能:被低估的减污降碳主力军




洪浩在演讲中强调,生物质能是全球可再生能源中占比最高的能源形式,占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的50%以上,在欧盟更是达到60%以上,其碳减排贡献位居首位。然而,中国生物质能发展长期受限于政策认知偏差与行业规范缺失。


“过去十年,‘清洁能源’几乎被等同于天然气,导致大量燃煤锅炉被天然气替代。但天然气不仅成本高昂、资源有限,且仍属化石能源,存在碳排放问题。”洪浩指出,“真正的清洁能源应定义为可再生能源,这一概念的纠偏,是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


他进一步分析,中国制造业占GDP比重33%,却贡献了近三分之二的能耗与碳排放,其中60%为热力需求。而当前全球能源消费中,热力占比高达50%,远超电力(20%)和动力(30%)。因此,解决工业供热的低碳化问题,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



秸秆焚烧与燃煤之困:生物质能的治本之策




洪浩指出,PM2.5三大来源之一是秸秆露天焚烧,这已从农村问题演变为社会问题。“污染是没有被利用的能源,烧了是污染,用了就是能源。”他表示,中国每年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量达9亿吨,仅利用约1%,潜力巨大。


与此同时,中国煤炭消费占全球一半,尽管其在能源结构中占比从70%降至58%,但绝对消耗量仍在上升。在欧盟碳关税即将实施的背景下,出口制造业面临碳足迹核查与碳税压力,迫切需要从生产端降低碳排放。



破解困局:标准、核算与智慧管控




针对环保部门长期对生物质供热“亮红灯”的问题,洪浩坦言,行业早期装备落后、排放不达标是主因。目前全国生物质锅炉数量已超燃煤锅炉,但环保设施配置率低,尤其在小吨位锅炉中问题突出。


对此,他提出五大破局路径:

  • 推动行业规范化:建立涵盖燃料、装备与运营的完整标准体系;

  • 完善碳减排核算:生物质供热碳减排方法学正在制定,将为项目碳资产开发提供支撑;

  • 建设全国管控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排放实时监控,提升行业透明度与公信力;

  • 创新商业模式:推广BOO(建设-拥有-运营)、EPC+O(设计-采购-施工+运营)模式,由专业企业为园区和工业企业提供低碳热力服务;

  • 发展高值化利用:探索“碳气联产”等路径,将生物质转化为高附加值材料,提升经济性。



双燃料系统与零碳园区:生物质能的未来场景




洪浩介绍,生物质能已在多个场景展现经济与环保双重优势。在“双燃料系统”中,保留原有天然气系统并新增生物质供热,可为用户节省约三分之二成本,且排放指标(颗粒物2mg/m³、SO₂ 2mg/m³、NOx 2mg/m³)远优于天然气超低排放标准(5、35、50mg/m³)。


在“零碳园区”建设中,生物质能是实现“零碳热力”的核心解决方案,尤其适用于高能量密度热需求场景。太阳能光热可满足低密度需求,而生物质能则填补了中高温供热的空白。



从“大棒”到“胡萝卜”,行业迎来转折点




“北京曾是首个对生物质供热亮‘红牌’的城市,如今已调整政策,提出‘十五五’期间新能源供热占比超60%,天然气控制在40%以内。”洪浩表示,这标志着政策风向的转变。


他呼吁,应摒弃对天然气的路径依赖,将生物质能置于能源转型的核心位置。“生物质是除燃煤外最经济的供热燃料,且资源可再生、碳循环闭环。唯有正视其价值,推动技术升级与标准建设,才能真正实现协同减污降碳,为中国制造业的绿色未来提供坚实支撑。”

来源 | CNECC

编辑 | 中华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