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智赋能】我会应邀参加新华社辽宁工业互联网大会
近日,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平行活动—数智融合驱动能源转型发展交流活动于沈阳举办。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单义,新华社副社长、党组成员刘健出席会议。我会秘书长曾少军博士受邀参会,并发表题为《中国能源转型的进展与趋势展望》的演讲。

主旨发言环节,曾少军博士与来自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核工业集团、国家电网、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的领导与专家,分别结合各自所在领域发表了真知灼见。现场还针对数智化浪潮下的全球能源政策前瞻及数智化重塑全球能源产业链开展了两场圆桌论坛,吸引各界专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曾少军博士在发言中指出,当前我国新能源产业虽处于深度调整期,但从核心数据来看,产业发展根基稳固,未来增长空间依然广阔。据权威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11202亿千瓦时,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38%,在能源供应体系中的分量持续提升;截至2025年7月底,我国风电、光伏累计装机容量突破16.8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比例达46%,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规模,同时这一数值接近2024年底美国和欧盟风光总装机容量的2倍,标志着新能源已正式成为我国电力装机的主体力量,能源结构转型取得里程碑式进展。
对于当前新能源产业面临的两到三年深度调整期,曾少军博士从供给侧、需求侧、管理侧三个核心维度进行了深入解读。在供给侧,可再生能源的角色已从“增量主体”逐步向“存量替代能源”转变,叠加技术加速迭代推动全产业链降本增效,以及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新场景、新业态的持续培育,产业增长方式已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跨越;需求侧层面,能源消费场景不断丰富,地热供暖、光储充一体化、空气源热泵、多能耦合利用等多元化应用模式快速发展,打破了过去单一发电的消费格局,迈向“多能应用”的全新阶段;管理侧则完成行业治理方式的重要转变,从以往的政策主导型逐步过渡到市场化驱动型,通过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在分析产业现状与调整逻辑的基础上,曾少军博士进一步预判,我国能源产业未来将呈现四大清晰发展趋势,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其一,风光储氢多能协同发展,近年来国家持续推进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能源模式建设,通过强化各类能源品种的优势互补,着力构建以储能为核心的新型多能互补能源体系,提升能源供应的稳定性与效率;其二,多元应用场景促进消纳,农业光伏、渔光一体、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海上风电、共享储能、生物质燃气供热等多元化应用场景将加速落地,有效拓宽新能源消纳渠道,推动产业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其三,新技术催生能源新业态,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与能源产业的融合不断加深,将催生出共享能源、车电互联、数字能源、智慧能源等新业态,重构能源生产、传输、消费的全链条模式;其四,新质生产力加速涌现,清洁替代、电能替代、能源互联、能效提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负排放等关键性、颠覆性技术将持续突破,为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技术支撑,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来源 | CNECC
编辑 | 中华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