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固定广告

【深蓝经济】商会赴阳江考察调研海上新能源

2025-08-14
新闻来源: 全联新能源商会
查看次数:661





日前,我会秘书长曾少军博士一行赴广东阳江,实地考察大镬岛养殖基地及南鹏岛深蓝牧场试点项目选址,并出席“海上新能源与现代海洋牧场融合发展”专题座谈会,围绕海上光伏、风能、储能、制氢、碳汇交易与超大规模海上牧场的创新融合进行深度研讨,旨在探索构建“六位一体”的新型海洋经济业态。


考察现场:探索"蓝色粮仓"与"绿色能源"协同新赛道


上午9时,考察组首站抵达大镬岛养殖基地。作为目前中国南海养殖规模最大、离岸最远的深海网箱基地,也是广东省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离岸型养殖基地,大镬岛基地凭借“水深流清、盐度适中、潮流畅通”的天然优势,成为阳江深海网箱养殖的“金字招牌”。“这里的养殖条件在全国都属稀缺资源。”阳江海纳水产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华健介绍,大镬岛海域的优质水质与稳定洋流,为鱼类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目前已成为阳江传统渔业向现代化转型的核心承载区。



随后,考察组前往南鹏岛深蓝牧场试点项目选址地进行实地调研。规划中的养殖区与岛体自然融合,勾勒出一幅“海上田园”的雏形。现场负责人介绍,南鹏岛深蓝项目的优势在于自然禀赋与技术创新的双重叠加。该海域地处粤西沿岸流与外海涌升高咸海水交汇处,具有极高的初级生产力;同时,南鹏岛本体搭配多种海工防浪结构,可有效抵御台风灾害天气对养殖区域的影响,是阳江海洋牧场从近岸向离岸、从浅蓝向深蓝拓展的理想起点。


多方会谈:多维度探讨"六位一体"业态可行性


考察期间,还专门举办“海上新能源与现代海洋牧场融合发展”专题座谈会。曾少军博士一行与阳江市政协副主席冯奕成、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梁小昌,以及中交投资咨询公司、清华大学中智能源研究院、阳江海纳水产等重点企业代表和行业专家,就海上光伏、风能、储能、制氢、碳汇交易与超大规模海上牧场的创新融合进行了深入探讨。此次研讨旨在通过“新能源+海洋产业”的双轮驱动模式,探索构建“六位一体”的新型海洋经济业态,为阳江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思路。


参与项目投资运营的中交投资咨询公司、阳江海纳水产有限公司等企业负责人指出,阳江拥有458.6公里海岸线,海域面积约1.23万平方公里。当前正重点推进“蓝色粮仓”与“新能源产业走廊”双战略,通过技术创新与业态融合探索发展新路径。“新能源+海洋牧场”模式不仅能提升单位海域产值,更能通过碳汇交易创造额外收益,符合国家“双碳”战略导向。


针对新能源如何具体赋能海洋牧场,清华大学中智能源研究院执行院长张燕东博士提出清晰的技术构想:构建“上可发电、下可养鱼、周边储能、终端制氢”的立体空间布局。他解释,通过整合海上风电、光伏的电力输出,配套岛屿建设新型储能设施,同步探索海上制氢技术应用,最终可形成“能源供给-海洋牧场-碳汇开发-产业服务”的产业生态。


曾少军博士最后总结指出:“六位一体”新型业态的核心在于通过资源整合与技术耦合,将单一的深远海养殖项目升级为涵盖“风、光、储、氢、渔、碳”协同发展的生态系统。他强调,阳江拥有显著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及坚实的新兴产业基础,完全具备潜力成为全国多能互补与新型业态发展的典范。商会将充分发挥平台优势,积极推动相关企业加入商会,协助其与光伏组件供应商、储能设备商、碳资产管理公司等建立合作关系,助力项目顺利落地。


商会研究咨询部助理编辑杨岳潜参与本次考察调研及相关座谈交流。

来源 | CNECC

编辑 | 中华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