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合作】我会在德成功举办“中德新能源企业闭门交流会”
近日,我会秘书长曾少军博士率“中国工商界欧洲新能源考察团”与莱比锡工商会(IHK Leipzig)及德方企业代表,在莱比锡投资署成功举办“中德新能源企业闭门交流会”,双方就中德新能源产业合作、能源转型及技术发展展开深入交流。


会议由莱比锡工商会经济政策主管 Moritz John 开场。他指出,莱比锡作为传统褐煤产区正加速推进能源经济转型,依托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高素质劳动力,已成为德国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枢纽。中德两国在全球能源转型中扮演关键角色,期待通过此次对话深化合作。

莱比锡投资署外国投资主管 Zurl 女士详细介绍了当地产业优势与布局:作为德国少数人口持续增长的城市,莱比锡形成了生命科学、绿色科技、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电子商务五大经济集群,尤其在新能源领域表现突出。莱比锡不仅拥有欧洲能源交易所 EEX、保时捷/宝马电池供应商及德国最大氢能联盟 Hypos,由废弃露天矿坑改建的 650MW 太阳能园区更被视为矿区生态修复典范,并且正在规划更大规模的储能项目。

曾少军秘书长代表中方发表了《中国新能源产业进展与展望》主题演讲。曾秘书长系统梳理了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脉络,自 2006 年《可再生能源法》颁布以来,中国新能源企业数量已突破 7 万家,总产值高达 7-8 万亿元。新质生产力与关键性技术不断突破,平均每三年就有一次技术迭代。“未来新能源行业将聚焦应用场景创新与人工智能融合。”曾秘书长预测道,“中德在储能联合研发、智能电网建设、绿氢规模化生产及碳市场互认机制这四大方向上的合作空间巨大。两国应深化互信投资,将德国多元化需求与中国优质供应链更好地相结合。”
在接下来的交流环节中,莱比锡能源公司(Leipzig Energie)、Iceberg Engineering 等德方企业代表分别介绍了各自公司在光伏、氢能和生物质能等领域的技术实践,并表达了与中国新能源企业合作的期待。来自 AEV 能源公司的 Himmelstoss Alfons 指出,德国 10000 个沼气项目面临补贴退坡压力,需通过配置储能(单个项目最少需 2-3MWh)提升灵活性和经济性,欢迎中国储能厂商来德投资与合作。








中方代表团成员也就各自企业所处领域及期望开展的业务方向作了介绍,为了把握难得的面对面交流机会,中方代表就中德新能源合作过程中关心的问题向德方企业进行提问,例如怎么看待特朗普关税等政策对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设备及能源贸易)?德国新能源政策的稳定性如何,受哪些主要因素影响?德国氢能项目执行情况如何?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是否有针对这些困难的解决方案?怎么看德国电价的未来走向?德国在新能源方面,认为可以和中国合作的领域在什么地方?认为的合作方式有哪些?从而保证双方互惠长期稳定发展。德方代表坦言,美国政府最新的加税政策背景下,全球化产业链必将遭受严重打击。中德两国应当加强合作共同抵御风险,希望通过此次会议帮助更多德国中小企业对中国产业信息有更全面的了解,并寻求在储能和氢能等前沿领域的合作可能。
整场会议的交流令中德企业代表收获颇丰,双方认同未来两国合作需突破单向技术输出模式,探索双向投资与联合研发路径。会议尾声,德方代表表示由于时间原因,今天还有很多德国企业未能前来,提议双方建立长效联系机制,通过后续对接促成具体合作项目落地。
商会副会长、氢澜科技董事长庞深,副会长单位代表、贤辰智享科技副总经理林智贤、销售经理谢瑜珊,常务理事单位代表、中集集团总裁战略问郑贤玲,常务理事单位代表、昇科能源联合创始人孙悦,商会理事、中新能源董事长王海生,商会会员、汉磊环保总经理王毅飞,商会会员合能咨询董事长姜鹏、总经理徐知遥,新唐信通科技董事长刘君,商会秘书长助理吴丹等参与会议。
来源 | CNECC
编辑 | 中华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