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改革报】曾少军:新能源“组合”肩负重要使命,光伏行业发展将长期向好
近日,我会秘书长曾少军博士接受中国改革报《能源发展》周刊采访,就“专精特新”引领提升光伏产业竞争力等热点议题进行交流。他表示,未来承担应对气候变化重担的,一定是新能源的“组合”,而光伏发电是其中的主体,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和能源危机行动的推进,光伏行业发展将长期向好。
日前,科技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十四五”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指出,研发新型光伏一体化技术体系,同时要求以建筑领域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导向,积极开展光储直柔新型配电系统、绿色消纳等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推进零碳零排放城市示范。
当前,我国光伏产业发展不断飞跃,已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技术。“在全球气候危机和能源变革推动下,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广泛共识。”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杨旭东近日表示,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光伏行业持续进步,并且为绿色发展和能源变革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1-10月我国新增装机同比增长98.7%,截至8月底,我国光伏累计装机349.9GW,仅次于火电、水电。其中,分布式光伏发展迅猛,今年前三季度,分布式新增装机35.33GW,占总新增装机的67.2%。截至9月底,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量约142.43GW,占光伏累计总装机的39.8%。
与此同时,市场需求驱动了制造端的强劲增长。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介绍,今年前三季度,多晶硅产量达55万吨,同比增长52.8%;硅片产量236GW,同比增长43.0%;电池片产量209GW,同步增长42.2%;组件产量191GW,同比增长46.9%。
在杨旭东看来,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在多方面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特别是今年以来,在疫情多发、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光伏行业总体仍保持平稳发展势头。他指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的产量获得了长足发展,产业链各环节的产量均创了历史新高。
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和能源危机行动的推进,光伏行业发展将长期向好。全联新能源商会秘书长曾少军博士表示,未来承担应对气候变化重担的,一定是新能源的“组合”,而光伏发电是其中的主体。他强调,光伏发电受资源限制小,能够提供相对稳定,贴近终端用户,而且拥有成本竞争力的清洁能源,发展光伏发电不仅可以缓解能源紧张,推动能源转型,还有助于促进荒漠地区生态修复,未来将承担重要使命。


我国光伏行业得以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取得亮眼的发展成绩,并成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主力军,与持续的技术创新密不可分。王勃华指出,今年1-11月,我国光伏晶硅电池实验室效率刷新纪录11次,其中8次为N型电池。同时,光伏行业专精特新企业逐年增长,截止11月,已有87家企业获得“专精特新”称号。
“我们国家光伏市场主体居全球第一,在产业链四大环节全球前十的名单中,均有7家以上。”曾少军表示,光伏民营企业具有埋头苦干的创新精神,推动了我国技术的领先。他强调,当前,中国光伏行业制造成本优势明显,同时,产业链配套完整,在装备、辅材等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拥有竞争力。
来源 | 中国改革报《能源发展》周刊
编辑 | 中华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