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固定广告
NEX 2025

【NEX2020】东亚地区氢能应用:政策协同与全球产业链的发展

2020-12-02
新闻来源: 全联新能源商会
查看次数:1106


NEX 2020
近日,由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暨2020大同能源革命峰会”,在山西省大同市隆重召开。东盟与东亚经济研究院ERIA研究员李谚斐出席氢能与储能专业论坛,并发表精彩演讲。

东盟与东亚经济研究院ERIA研究员李谚斐演讲




以下为演讲嘉宾讲话稿及PPT



大家好!我是来自东盟与东亚经济研究院的李谚斐,很高兴来到大同分享氢能方面的一些研究。我今天主要跟大家分享几个问题,首先我们尝试回答为什么我们需要氢能?我尝试在这个问题上给大家提供不一样的视角。然后是它的环境意义,以及成本方面做了一些测算,这个方面的结果跟大家简要介绍一下,然后就是我们一些思考。

氢能,尤其未来绿色氢能,我们看到的图景,氢能除了作为一种我们认为储能的手段之外,实际上它还有更重要的含义,即能够促进我们电力部门和交通部门,未来绿色能源尤其太阳能、风能等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深度耦合。电池储能未来是主流之一,氢能在储能方面有一些独到优势。会实现跨季甚至跨年的存储,而且在存储空间上没有那么多约束。所以,对比其他储能方式它有一些独到特点,在未来的电力部门也好,交通部门也好,我相信包括氢能在内多种技术手段都会并存,大家共同为将来能源转型做贡献。


说到氢能超长时间跨度上特点,我们做了研究,因为未来能源我们追求不但清洁,还要安全,这里的安全还包括国家能源战略意义上的安全,它可以像油气一样大规模长时间存储。再者,氢能来源多样化而且可以大部分本地化。


说到氢能在交通部门的应用,电动汽车效率高,能源转化效率高,但是在长距离或者载重方面有一些不足,或者短板。可以用氢能补足。所以我们认为未来应该是混合,多种技术路线并存发展,这是为什么我们研究氢能,即它的减排意义,它的经济性,安全性。


这个是我们在碳排放方面的测算,大家可以重点看一下管道,管道途径如果用可再生能源可以达到乘用车行使每公里只有36克的碳排放。如果看巴士它就明显多一些。可以对比其他驱动系统的排放,我们看到电动汽车会明显高于氢能,因为我们采用是中国的情境,当下中国发电主要还是来自于化石能源,所以它的碳含量会比较高。


应该说绿氢加上燃料电池,在交通部门应用,在环境方面,在减排方面是非常显著一个效果。所以,这个我想可能为什么欧洲、美国、日本发达国家对氢能特别看重,他们未来达到他们碳中和,氢能是最重要的支柱之一。


说到这个成本,我们先看一下氢能本身成本,后面说到氢能应用,燃料电池车的使用,综合到一起什么水平。根据美国的测算,当氢的最后工艺成本,生产加上运营一起,达到4美元/公斤,就可以与化石能源竞争。但是根据我们测算,不同的颜色条,代表是不同的氢能运输路径,它的供应成本。其中最低的供应成本,来自于管道运输。这里我们假设存在大规模氢能管道网络,测算结果还是成本高于目标水平。这是氢能供应方面目前的问题。


我们要谈谈新技术的时候,能不能给用户接受,最重要是用户体验。尤其交通领域最重要就是每公里多少钱?我们谈论这些概念,燃料电池车的拥有与使用总成本,买车、养车,使用周期比如10年之内,总的成本加上总的燃料成本,再除以你的总行使里程,就是你的每公里费用。这样概念我们测算下来,比如说乘用车在这边,中国情境下我们有什么观察?实际上乘用燃料电池车,已经具有竞争力,可以比电动车对比燃料电动车,但是巴士、卡车还没有。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使用车型比较成熟的车型做分析比较,我们用的日本的丰田Mirai,目前国内没有成熟产业链可以把它的车做到丰田Mirai这个成本。巴士、卡车还有很大成本缺口,即使在现在补贴条件下也不够达到有竞争力。应该政策在这方面可能多加支持,不仅是支持在车上面做更多补贴,更多是产业链方面,支持产能扩大从而成本下降。


氢能是一个很好的技术路径,为我们减排确实能够做出很大贡献与很大潜力,目前成本方面还有很多障碍。因此,我们提出一个比较完整的政策框架。同时,我们意识到政策必须与产业链发展协调起来。刚才马市长还有李董事长提出技术有待解决,我想这个就是有赖于我们产业链的存在,因为只有产业链能够活下来,然后这个技术才能进步。所以,希望说政策能够促进市场快速出现,快速的迭代,从而氢能技术能够在与其他技术路径的竞争中存活下来。在技术创新方面,为什么需要产业链协同?因为我们想到几个关键的问题:一、什么是技术?二、什么是创新?


技术今天来看,某种意义来说,就是无数个有创新的先进技术零部件组成一个最终的产品,如果在零部件上能够不断的创新,最终产品创新就来了。所以,氢能系统有一个长长的产业链,交付到用户最终产品,每一个产业链上节点都需要技术创新,才能最终达到我们技术安全,还有经济性。最终都达到用户满意的程度。

在这个方面,我们特别想到,应该有国际产业链合作,现在氢能来说,确实很多技术最先进的可能还在国外,应该说产业链合作是最优,因为他们需要市场,我们技术进步需要引进,吸收最终赶上。应该是互利互惠一个事情,国际产业链的合作。


END -
   欢迎转发分享点在看   
   编辑:中华新能源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