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及投资环境介绍
一、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国家各部委、各省区市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我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为主要路径,充分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新兴产业高起点起步,现代高原农牧业、高原特色旅游业蓬勃发展,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青海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634亿元,比2010年增长13.5%,较全国平均水平高4.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88万元(折合4463美元);第一产业增长5%,第二产业增长17.3%,第三产业增长9.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34亿元,增长34.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70亿元,增长31.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5亿元,增长17%。
(二)发展基础得到新提升。交通运输网络日趋完善,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4万公里,实现了省会到州地市通二级、州地市到县城通三级以上等级公路。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5.1万公里,乡镇道路通畅率达到94.8%,行政村道路通畅率45%;铁路营运里程1862公里,货运量3634万吨;民用航空航线里程3.8万公里,机场年吞吐能力217万人次;发电总装机达到1435万千瓦,电网保障能力显著提高;煤炭产量2000万吨;天然气产量65亿立方米。
(三)产业发展呈现新特点。紧紧围绕资源转换战略,加快优势产业发展。一是新兴产业高起点发展。进一步加大了新能源、新型材料、生物制品等新兴产业的建设投入,青海特色工业体系逐步形成;2011年,全省完成工业增加值780亿元,增长19%。二是循环经济初见成效。初步构建了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循环组合、企业循环生产的生态工业链,西宁、柴达木两个循环经济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7%。三是服务业快速发展。旅游、金融、物流业兴起,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40亿元,增长9.7%。
(四)社会发展呈现新面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两基”目标全面实现,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得到加强,高等教育办学水平日益提高,民族教育工作成效明显;省州县三级医疗、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文化体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2%和95%;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二、“十二五”重点投资领域
“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充分依托资源优势,更加注重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壮大优势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构建绿色产业,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交通、城镇基础设施、能源、水利、信息工程等建设,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支撑能力。
(二)生态农牧业,重点打造油菜、马铃薯、中藏药、牛羊肉、毛绒等十大特色农牧产业。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基地建设,推进农畜产品精加工产业发展,积极培育高原绿色农畜产品品牌。
(三)特色优势工业,以发展园区经济为载体,以低碳、循环、生态、绿色为发展方向,全面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新能源。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光热利用、风能、锂电池和生物质能产业。加快产业集聚,建设太阳能光伏产业、动力储能电池和风能产业等产业链,建成国家重要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大力推进风力发电场建设,积极培育发展风电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太阳能和风能发电装机分别达到400万千瓦和150万千瓦。同时,大力推进生物质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
新材料。以新型电子材料、合金材料、化工材料和建筑材料等为主要发展方向,大力拓展硅及硅材料、盐湖化工、有色金属、非金属等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建成具有突出优势和特色鲜明的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盐湖化工。重点开发盐湖钾、钠、镁、锂、硼等资源,构建以钾盐为核心的化肥工业、镁钠资源综合利用和盐湖卤水深度加工产业链,积极推进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煤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产业融合循环发展。建成全国最大的盐湖化工、大型钾肥及金属镁基地。
有色金属。加强铝、镁、铜、铅、锌、镍等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配套能力建设,发展有色金属下游精深加工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构建铝、镁、铜等有色金属产业链,增强有色金属就地转化升值能力,建成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产业基地。
油气化工。进一步提高原油加工和天然气化工技术装备水平,积极推动天然气化工与盐湖化工、有色金属工业融合发展,拓展下游相关产业和深加工、精细加工产品,建成区域性油天气化工产业基地。
煤化工。强化产业布局和资源整合,积极推进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应用和煤炭深加工,发展煤化能源下游产品,加快煤基多联产项目建设,建成以煤基多联产为特色的新型煤化产业基地。
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数控机床、专用汽车、环保设备、风力发电设备、石油机械及基础零部件等产业,提高加工水平和产业配套能力,提升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加快形成自主技术、标准和品牌,形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特钢产业。加大铁矿开采、冶金焦等配套产业建设力度,加快推进钢铁一体化项目建设,提升钢铁产业资源综合利用及节能降耗水平,做精做专特钢产业,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用钢、核电和军工用高端特钢等品种,建成西部新的特钢生产基地。
纺织业。以青藏高原特色动植物资源为依托,加快发展藏毯绒纺产业、民族特色服装服饰业、民族特需品产业和旅游商品产业。促进特色纺织产业规模化、精细化、集群化、品牌化。
生物产业。充分利用青藏高原气候冷凉、资源丰富和无污染的优势,加快科技创新,加强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生化制品、动植物种养殖利用产业和生态产品,构筑有鲜明地域优势和高原特色的生物产业体系。
(四)现代服务业。加大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以高原生态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重点支持旅游、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服务产业发展。培育骨干服务企业和新型业态,努力提高服务业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
三、投资环境政策
近年来,我省相继制定了新一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加快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青海东部城市群建设,以及《关于应对当前工业经济突出问题的十项举措》、《青海省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优惠支持政策措施。
1、市场准入政策――规范设置投资准入门槛,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公开透明市场准入标准和优惠扶持政策,同等对待各类投资主体,简化审批程序。对于有条件在我省加工转化的能源、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项目,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旅游资源开发等项目优先予以审批核准。
2、财政及税收政策――对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所得,以及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所得,可依法享受企业所得税 “三免三减半”优惠。
省级财政从新安排的财力中,一次性拿出10亿元,建立推动工业产业升级专项资金,通过补助、贴息等方式,重点支持技术改造、产业升级、中小企业发展、已签约重大产业链项目落地和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
从2012年起,省财政安排8000万元资金,各州(地、市)在年度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设立青海省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优先扶持成长型小微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6万元的小微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地方税务部门自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免征地方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对年应纳税所得额6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3、投资政策――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以独资、控股、参股等方式投资建设交通、水利、新能源、油气勘探开发,现代物流、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
加速发展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支持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特色轻纺、节能环保和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4、金融政策――鼓励和支持金融和非金融机构来青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对偏远地区新设农村金融机构实施费用补贴。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涉农业务实行与村镇银行同等的财政补贴政策。对在我省境内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实施补助奖励政策。
强化对企业技术进步、“双百”行动、结构调整等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信用担保机构担保能力,扩大规模,下浮费率至最低限,分年度收取担保费用。对缓解企业融资成绩突出的银行及信用担保机构给予奖励或一定数额的风险补偿。
5、产业政策――落实国家的差别化产业政策。把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及农畜产品深加工作为推进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低碳、循环、生态、绿色的发展方向,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推动工业结构转型升级,打造新能源、新材料、盐化、有色金属、油气化工、煤化工、装备制造、钢铁、特色纺织、生物等十大特色优势产业。
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采取差别化外购电配售政策。对困难企业减免基本电费、铁路快运费等。
6、土地政策――实施差别化的土地管理政策,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向民生、基础设施、特色优势和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倾斜。对工业项目、开发园区、工业集中区建设用地出让金实行最低标准。循环经济试验区利用戈壁荒滩建设产业集聚园区、引进产业项目的,免交土地出让金和土地有偿使用费。
7、矿产资源政策――开采国家和我省紧缺矿种、采用先进技术开采低品位、难选冶金矿产资源及尾矿的,可申请减免采矿权使用费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对重点循环经济项目、资源深加工、延伸产业链项目配置的矿产资源,可以协议方式出让探矿权和采矿权。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地质勘探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引导和推动资源要素向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