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宠儿
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一系列高科技新兴产业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已成为世界各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加之能源危机的日益严峻,新能源领域的竞争尤为激烈,如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落伍、不掉队,甚至拔得头筹?
2010年10月10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该决定明确指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同时,决定还指出,到2020年,节能环保等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开拓多元化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生物质能。
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全国各地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借国家政策的东风,吹响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号角。在推动经济战略转型过程中,新能源已成为各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宠儿,不论是在规划,还是在实际行动中,都给予了特别的重视,并寄托了深深的希望。
江苏:抢占经济转型前沿
近日,在江苏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代省长李学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0年,江苏六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在工业中占比达23%,突破了两万亿元大关。从当年的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到如今的新兴产业,江苏省悄然间又一次抢占了中国经济转型的前沿阵地。
根据《江苏省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到2012年,江苏省新兴产业销售将超过3万亿元,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比重达30%,进一步确立“战略性主导产业”的地位,推动这个东部沿海大省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的嬗变。
始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成为江苏新兴产业大发展的重要契机。2009年,在传统产业步履维艰之时,江苏六大新兴产业逆势上扬:新能源、新医药、软件服务业产值分别增长60%、30%、30%。其中,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占全球的20%以上、全国的60%以上。新材料、环保产业产值分别增长20%,均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江苏新兴产业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从而更加坚定了江苏加速推进新一轮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
目前,江苏新能源产业发展全国领先。其中,太阳能电池产量占全国的60%,风电设备关键零部件占国内50%的市场份额,节能环保等产业规模均位居全国前列。《江苏省新兴产业倍增计划》中,对六大产业的发展均提出了明确目标:到2012年,新能源产业销售收入力争达5000亿元,建成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地位和较强竞争力的产业研发、制造和应用示范基地。
未来两年,江苏省还将确立节能环保产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江西:引领绿色经济支柱
不久前,在鄱阳湖畔的鄱阳县,诞生了江西省首家并网发电的生物发电厂DD凯迪生态质能发电厂。这个投资2.5亿元的企业年消耗秸秆、谷壳等农林废弃物18万吨以上,可产上网电量1.4亿千瓦时,年销售收入约2亿元。这只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付诸实践的一个缩影。
2009年底,国务院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江西省委、省政府以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引领,加速江西绿色崛起。
江西省在“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了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龙头。该规划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战略任务分解为生态环保、产业、基础设施、城镇化、技术支撑等9大体系,确定了5个节能减排和8个推进新型城镇化目标,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了彭泽核电站、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等为代表的400项重大工程项目。
同时,江西省还明确规划推进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包括光伏、风能核电、新能源汽车等。按照规划,江西将用5年时间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5年,十个新兴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要达到1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总量的50%左右,成为引领江西绿色生态经济的支柱。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一年多来,江西省快速启动实施12项生态经济工程,并在生态保护、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85个县(市)污水处理设施全部完工,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集中开工;森林覆盖率于去年底提高到63.1%,与福建并列全国第一……
去年,江西省在全国率先完成了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编制,提出了314个重大项目,并启动了其中的209个,陆续推进了1000万吨城市钢铁环保搬迁、500万吨联碱、200万吨铜冶炼、1万兆瓦太阳能电池和组件、五大稀土六大钨系列开发工程等重大项目。
青海:深挖新能源优势
青海省是我国自然资源储量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仅在柴达木盆地内,就先后发现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各类矿产86种。据最新的地质统计资料显示,目前,那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中蕴藏着超过17万亿元的财富,潜在经济价值占全国总量的13%。
在此条件下,青海省深挖在太阳能、风能、水能、盐湖资源等各种优势自然资源方面的潜力,力求借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机,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社会绿色、和谐和统筹发展。
同时,青海省先后出台了《青海省化工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意见》等八大产业规划。“十二五”期间,青海省工业投资的重点将转向实施这八大产业项目。其中,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产业等新能源产业将是青海省新兴战略性产业的首要发展领域。从2011年至2015年,青海省将保持新能源行业工业增加值20%以上的增速,到2015年,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工业增加值占该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以上,形成具有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