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退出资本逐利 光伏产业何去何从
当前,太阳能光伏产业已成为全球发展最为迅速的新能源产业之一。国际能源署近日发布报告称,如果各国政策能够支持太阳能光伏设备的早期安装和长期的技术革新,到2050年太阳能光伏发电在全球电力供应中的比例可以达到25%。该报告预计,光伏市场在未来20年内的年增长率约为17%。
然而,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太阳能光伏发电仍存在成本过高以及利用率较低等问题。为推动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许多国家出台了补贴政策,同时大量资本进入该领域。补贴政策的差异加上逐利性资本的推动,各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态势千差万别,甚至是冰火两重天。
高度依赖政府补贴
西班牙太阳能光伏市场的发展可谓是大起大落。2004年,西班牙政府出台一项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补贴政策,规定每千瓦时电量补贴0.44欧元。到2007年,该国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就从原来的100千瓦上升到10兆瓦。该补贴政策原计划到2010年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达到400兆瓦,而实际上2010年之前就已超过了这个数字。
“装机容量的暴涨源于西班牙的高额补贴政策,高补贴率甚至使那些设计有缺陷的光伏项目也能够获利。”有关专家表示,当西班牙政府计划出台新政策控制过快增长时,其对光伏产业的总补贴额已达25亿欧元。
2008年,西班牙政府出台了新的补贴政策,光伏发电上网电价补贴减少到每千瓦时0.32欧元,并采取预先注册等措施控制装机总量。新政策出台后,西班牙光伏市场随即陷入停滞状态,2009年的装机容量下降了约95%。
德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虽然不像西班牙那样大起大落,但同样也是借力政府补贴实现了规模的快速扩张。
德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大发展始于千屋顶计划。为了鼓励民众消费太阳能,1991年德国政府出台一项政策,为安装太阳能屋顶的住户提供补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德国安装并网型太阳能设备的住户达到2000户,并在随后很短的时间内扩展到10万户。
分析人士指出,太阳能设备的大规模安装有助于降低成本,并网型太阳能设备的普及有力地推动了德国光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德国的光伏产业从在夹缝中生存一跃为拥有了大规模的生产能力”。
此后,为进一步降低发展光伏产业的成本,德国政府邀请私人公司进入该领域。为确保公司和个人投资者的收益,德国政府又出台了一项被称为买回补助的政策。该政策规定,公司或个人在安装太阳能设备后的20年内享有将太阳能发出的电力以高于市场价卖给公共电力公司的权利。据悉,买回补助政策已成为德国能源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被写入该国的《国家可再生能源法》。
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德国现已成为世界光伏应用大国,2009年德国光伏系统装机容量达到3.8吉瓦,累计装机容量达到9.8吉瓦,占全球总量的50%。同时,德国的太阳能光伏组件安装和制造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国公司占领了46%的全球市场,并为德国创造了1万多个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