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任科学家】张希良: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经济转型路径与政策研究
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管理世界》刊发清华大学现代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全联新能源商会主任科学家张希良教授等撰写的文章《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经济转型路径与政策研究》。文章通过情景模拟分析,认为实现碳中和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并行不悖,2030年和2050年我国人均GDP将分别超过2万美元和3万美元。为了保障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稳步实现,能源与经济系统必须进行深刻的转型。
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经济转型路径与政策研究
作者:
张希良(清华大学现代管理研究中心、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
黄晓丹(清华大学现代管理研究中心、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
张达(清华大学现代管理研究中心、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
耿涌(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田立新(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范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陈文颖(清华大学现代管理研究中心、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
一、主要假设与情景设计
(一)社会经济发展假定
未来人口增长的假定采用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的《2019世界人口展望》中等人口情景的预测结果。通过对国家信息中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速的预测调研,本研究假设参考情景下中国经济总量在2035年达到205万亿元(2020年人民币不变价),2060年达到420万亿元。
(二)情景描述
本研究开发了面向2060年的参考情景及2060碳中和情景,来比较研究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能源经济转型及政策干预力度。两个情景采用碳定价机制作为所有气候政策的代表,碳价显示全经济尺度的边际减排成本,反映实现碳中和目标所需的政策力度。
参考情景在2030年以前的碳减排力度以我国2015年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承诺的碳减排力度为依据;2030年以后假设延续2020~2030年的碳减排力度,单位GDP碳排放年均下降率持续保持在大约4%的水平。
2060碳中和情景的碳减排力度以习总书记提出的“2030年前碳排放实现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为依据,碳排放趋势尽可能靠近全球1.5℃温升控制目标下要求的中国碳排放轨迹。假设“十四五”年均碳排放强度下降率为4.5%,“十五五”为5%,2030年后碳强度下降率基本达到1.5℃温升控制目标所要求的最低碳强度下降率。
二、结论与政策建议
利用全球可计算一般均衡能源经济模型C-GEM与电力、交通和建筑技术模型的情景模拟分析显示,实现碳中和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并行不悖,2030年和2050年我国人均GDP将分别超过2万美元和3万美元。为了保障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稳步实现,能源与经济系统必须进行深刻的转型。实现转型的主要技术路径和政策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碳排放总量控制路径
能源相关碳排放在“十五五”中期达到峰值,峰值水平在105亿吨以内,2035年在峰值水平基础上下降15%左右,2050年下降75%以上,2060年前实现全经济尺度碳中和。进行分部门碳排放总量管理,推动建筑(仅考虑直接排放)、电力、工业与交通部门依次达峰,达峰年分别为2025年前、2025年左右、2025年左右与2030年左右。
2.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通过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等措施,与2020年水平相比,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费量2025年下降15%左右、2030年下降28%左右,2050年下降65%左右,2060年下降75%以上。能源消费总量于“十六五”期间进入平台期,2040年以后开始下降,2060年用能水平与2020年基本相当。碳达峰前,减排量由能效提升所主导实现,该措施将贡献超过60%的减排量。
3.持续推进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结构优化
要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和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需要持续推进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结构优化,促使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2030年上升到25%以上,2050年进一步增长至65%左右,2060年达到80%以上。碳达峰后,到本世纪中叶,能源替代将比能效提高发挥更大的作用,贡献40%左右的减排量。
4.大力推进电气化和电力系统深度脱碳
电气化对于能源经济深度脱碳至关重要。终端能源中的电力占比2030年提高到32%左右,2050年提高到55%以上,2060年提高到70%以上。到2030年,电力系统风电、光伏装机分别将达到6.5亿千瓦和9.5亿千瓦,风光发电量占比超过25%,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超过55%。到2050年以后,非化石电力占比达到90%以上,电力系统应率先于2045~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而后进入负排放阶段。常规煤电在“十四五”期间装机达到峰值,2030年后进入快速退出轨道,将在2050年前后基本完全退出。
5.积极推动CCUS和碳移除技术的研发、示范和推广
实现工业、交通、建筑部门零排放代价很大,需考虑通过发展BECCS、煤电CCS和气电CCS等技术,率先实现电力部门的负排放(2060年负排放近6亿吨),并通过发展钢铁等部门的CCUS技术促进工业部门的深度减排;同时发展空气直接碳捕集技术,使其在2060年形成近2亿吨的负排放能力,从而以更低的成本实现全经济尺度的碳中和,并为在2060年后进一步实现负排放奠定基础。在实现碳中和的最后一段时期,人工CCUS和碳移除技术将发挥关键作用。
6.充分发挥碳定价机制在能源经济转型中的经济激励
碳定价机制将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未来我国在积极发挥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作用基础上,对碳市场覆盖以外的行业,如交通和建筑领域,可以考虑引入碳税。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我国的碳价水平2025年不应低于近70元/吨(约为10美元/吨),2030年不应低于100元/吨(约为15美元/吨),2035年不应低于180元/吨(约为25美元/吨),2050年不应低于700元/吨(约为100美元/吨)。
- END C
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