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固定广告
NEX 2025

【隆基股份】吕俊博士:回归转换效率主航道 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

2021-12-09
新闻来源: 全联新能源商会
查看次数:1458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近日,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会长单位隆基股份隆基股份产品管理中心总裁吕俊博士应邀出席第十七届中国太阳级硅及光伏发电研讨会,并发表题为“双碳目标牵引下的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技术发展”的主旨演讲。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聚焦晶硅电池技术创新

让光伏发展回归主赛道

吕俊博士表示,自21世纪以来,晶硅电池产业快速发展。根据晶硅电池效率经验模型, 单结硅基太阳能电池理论效率极限29.43%。目前产业化的高效电池主要是:P型PERC电池,N型TOPCon和HJT电池为主。PERC仍将是未来3年的主流技术,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趋势下,进一步提升PERC电池的量产效率,先进产能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将是主旋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谈及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的未来产业趋势时,吕俊博士认为钝化接触技术是产业化高效晶硅太阳电池的发展方向(TOPCon和HJT),多结电池叠层技术目前还处于持续研究中。

根据世界公认权威测试机构德国哈梅林太阳能研究所测算,PERC、HJT、TOPCon三种类型电池技术理论极限效率分别为24.5%,28.5%,28.7%。事实上,隆基已经在PERC、TOPCon、HJT等新型太阳能高效电池技术革新方面已实现全面领先,不断刷新着自己创造的各项世界纪录,尤其是在HJT方面,最近半年来已三次刷新世界纪录。

今年5月,隆基正式发布“无隐裂智能焊接”技术白皮书,详细介绍了Hi-MO 5(182mm)所独有的“无隐裂智能焊接”技术以及对此技术进行的各项可靠性验证。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吕俊博士介绍,随着组件技术发展,为了减小组件内部电流、减少内阻消耗,切片后的串并联设计现在成为主流。无隐裂智能焊接技术所采用的一体式分段焊带屈服强度比常规技术焊带小12.9%,减少了层压隐裂;而一体成型 退火工艺,令其抗疲劳程度远优于常规技术焊带,保证长期可靠性。

提高光伏产品可靠性与经济性

为客户创造可持续价值

吕俊博士在讲到光伏组件技术进展时表示,随着电池效率越来越高,组件尺寸也越来越大,产品功率持续提高的同时,其产品可靠性风险也越来越高。太阳能光伏组件作为要使用25年甚至30年以上的产品,只有在可靠的前提下才能为全球客户带去可持续价值。

“超大尺寸组件其玻璃性能受工艺影响下降,边框应力增加,接线盒二极管的余量降低,以及运输过程中的包装方式,很难保证组件的可靠性。”吕俊博士认为,基于双玻结构并合理控制边框成本的前提下,组件的尺寸不宜超过一定界限,否则其抵御静态载荷、动态载荷的能力均会显著降低,在实验室测试与户外应用条件下易出现边框破坏、玻璃爆裂、大量隐裂导致组件衰减过高等情况。

隆基以实现最佳LCOE为本,站在经济性与可靠性的角度思考产品价值。隆基提出的全生命周期产品标准,搭建更符合户外实际评估体系,有效评估组件户外风险,以产品可靠性为前提,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光伏组件作为要使用25年以上的产品,只有在可靠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客户价值。”吕俊博士指出,隆基基于对全产业链价值、光伏组件尺寸增大的各项边界限制条件的深入分析所提出了最具度电成本优势的组件解决方案(Hi-MO 5 产品)。在不提升效率的情况下,靠继续增大组件尺寸来实现更高功率,对系统成本下降已经没有帮助,同时会带来可靠性风险的显著增加,因而这种做法已经失去了价值。尺寸本身并不是光伏的核心技术,标准化的组件尺寸有利于制造设备、辅材、逆变器、跟踪支架等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工作重心回到技术创新之上。光伏电池和组件技术工作的重心应回归到进一步提升转换效率的主航道上。

今年上海SNEC期间,隆基发布了行业首个“生命周期(Lifecycle Quality)标准”,呼吁全行业理性关注产品可靠性和客户端实际价值,为光伏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依据和公平竞争环境。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在我国大力推进实施“3060双碳”目标过程中,需要不断推广清洁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比例。特别是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发布后,国家对于光伏等新能源的重视又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随着光伏发电技术的持续进步,全球光伏产业势必将迎来爆发式的增长和发展。

太阳能是未来最清洁、安全和可靠的能源。“善用太阳光芒,创造绿能世界”是隆基的使命所在,隆基坚信光伏产业创新与发展的主赛道应该是:聚焦电池转换效率提升、拓展光伏 场景解决方案技术、为客户带去可持续的价值。隆基表示,未来将继续秉承“稳健可靠、技术引领”的经营理念,遵循“第一性原理”,通过技术和产品创新降低光伏发电成本从而为人类提供清洁能源,最终实现全球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END C

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