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能薄膜】“新型生态城市”综合解决方案迎来首个落地城市
汉能薄膜
近日,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执行会长单位汉能薄膜发电与贵州铜仁市政府举行绿色生态城市建设战略合作签约仪式,这标志着汉能“新型生态城市”综合解决方案迎来首个落地城市。
商会执行会长、汉能薄膜发电集团执行董事、CEO司海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新型生态城市”解决方案快速落地、移动能源战略推进、如何实现移动能源和综合、行业解决方案的“两手抓”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落地铜仁
记者:2017年12月15日,汉能推出“新型生态城市”解决方案的时候,铜仁市政府相关领导也在现场。今年3月26日,“新型生态城市”解决方案在铜仁宣布落地。中间3个月发生了什么?
司海健:在推出“新型生态城市”解决方案之前,我们已经做了很多的沟通和交流,酝酿合作是去年10月,到今年3月落地,实际上经历了半年时间。
在交流的初期,我们的思路是利用创新技术,提供汉瓦、汉墙、汉路等单个产品的解决方案,当然也包括移动能源的产品,给城市局部带来好处。但在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政府的需求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所以我们开始筹划综合解决方案,并从顶层设计角度把“新型生态城市”进行系统化。
“新型生态城市”解决方案比较成熟的时候是在去年12月。推出之后的这3个多月,我们主要是按照解决方案的框架去寻找匹配项目,截至目前,已有超过60亿元的项目比较具体化了。比如在政府、医院、学校的公共建筑上应用分布式屋顶等,也包括一些生活场景,比如在公交站牌上应用我们的移动能源产品,这些都在我们首批项目中。与铜仁市政府的签约仪式其实是个落地签约仪式,是双方开始合作的表示,今后要加快工程实施。
记者:超过60亿元的项目,是由汉能薄膜发电一家公司实施,还是与其他公司一起推进?
司海健:项目不是由汉能一家实施的。我们与铜仁市政府共同找出这些项目,而且这些项目都有很好的投资回报率,接下来会有社会资本进来投资这些项目。
汉能在其中的第一大作用是规划,这些项目主要基于汉能薄膜太阳能核心技术进行规划设计,植入薄膜太阳能产品,让普通建筑、普通园区装上薄膜太阳能之后变成绿色建筑、绿色园区,这些项目从规划到设计再到具体操作由汉能完成。而在具体落地方面,汉能其实是总承包的角色,找到一些行业龙头企业,然后和他们一起共同实施,在3月26日的签约仪式上,我们已经签下6家。
记者:在合作过程中,铜仁市政府做哪些工作?汉能哪些产品将得到应用?项目实施时间有多长?
司海健:政府会做几件事情:一是项目挖掘,帮助汉能规划设计团队寻找可以植入薄膜太阳能技术的项目,也就是从普通行业变成绿色行业的项目;二是项目推介,和汉能一起向社会资本推介这些项目;三是提供项目引导资金,因为项目落地在地方上,外来投资者会有一些担心,所以地方政府或者地方上的平台公司会对项目进行引导,然后去吸引社会资本和银行资金,最终完成这些项目。这些项目是很好的资产包,本身可以上市,也可以卖掉。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汉能全系列产品都可以应用。举例来说,关于绿色建筑项目,屋顶材料可以用我们的汉瓦,也可以用我们的分布式屋顶,立面可以用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的材料,路面可以是我们的太阳能路面。同时,在生活场景中,比如智能公交站牌、太阳能汽车、太阳能背包以及与景区结合的太阳能帐篷等,都可以植入进去。
至于项目实施的时间,目前已经确定的项目当中有短有长,短的两三个月就可以完成,长的在两年之内也可以完成了。
记者:我看到汉能的“移动能源 ”创新创业平台也同时在铜仁市落地了,这跟“新型生态城市”解决方案的落地是什么关系?
司海健:“移动能源 ”创新创业是由当地政府提出,同时也是和当地政府联合设立的。这是什么意思呢?了解我们公司的人都知道,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薄膜太阳能技术,直观一点来说,就是我们的薄膜太阳能芯片,这些芯片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可以加到各行各业里。当时铜仁市政府领导提出,对于薄膜太阳能芯片的应用场景,可能有很多是我们现在还没有想到的,需要大家一起去做创意、去做应用场景的想象,这样效果会更好,所以我们双方共同建立一个平台,让汉能薄膜太阳能技术产生新的应用场景以及新的产品,这正好也符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形势。
举例来说,汉能薄膜太阳能的芯片与鞋子结合,就是可以发电的鞋子,再加一些照明的装置,就是一个可以发光的鞋子。放在服装、放在教育等场景中,也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应用。所以,铜仁市方面提议建立“移动能源 ”双创平台,希望将薄膜太阳能的应用深入到千家万户。
考核需求
记者:包括铜仁市政府在内的地方政府,看上汉能“新型生态城市”解决方案的原因有哪些?
司海健:这是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决定的。在国际上,中国已经向全世界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让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增加到15%左右;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让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增加到20%左右。实现这个目标还是相当有挑战性的。总体的发展趋势是,传统能源越来越少,新能源越来越多。
在国内,“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强调生态文明,“十九大”再次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已经明确提出,“要降低单位GDP能耗,2018年要降低3个百分点”,这些要求都是层层推进的。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尤其是在国家发改委去年发布《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的背景下,生态和环境的压力还是非常大的。
正好我们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能够满足地方政府对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的需求,我们的解决方案可以直接满足考核体系当中的一些指标。
比如,在生态文明的考核体系中,我们的解决方案可以完成100个考核分当中的30个考核分;在绿色发展的考核体系中,我们的解决方案可以满足其中48个考核分。这是非常现实的需求。
同时,我们都知道中国各级政府都在寻找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我们的产品、解决方案、应用都符合战略新兴产业的属性,能够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举例来说,“新型生态城市”解决方案在铜仁的落地,不是汉能一家公司来完成,而是汉能联合行业龙头企业、本地企业共同实施的,所以铜仁市政府很愿意通过生态城市的落地,拉动当地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其次是吸引投资,比如“新型生态城市”的落地项目,本身就是投资回报率很好的项目,因为太阳能发电产生的电费就是回报,而且汉能的分布式太阳能、移动能源的发展模式也已经比较成熟,很受社会资本的欢迎,这些项目的落地对于地方政府吸引外来投资具有非常重大的促进作用。
还有就是有利于民生。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环保好了、环境好了,当地老百姓就能享受绿水青山了,这是切切实实的民生需求。
记者:像铜仁这样的城市要真正做到生态城市,不是这一批项目就能够搞定的吧?
司海健:你说对了,我们在铜仁市落地的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工程,而不是全部工程。这个项目做好以后,也不是铜仁的生态城市就完成了、不做了,而是作为一个重要方向,驱动铜仁向生态城市方向发展。
实际上,在铜仁市主要领导的建议下,我们已经提出了一个“十百千万工程”,也就是移动能源的“十百千万工程”。其中,“十”是指10个应用领域,现在,我们已经有八大行业解决方案,也就是8个应用领域,未来,我们还将拓展新的应用领域。“百”是指100个应用场景,然后在100个应用场景中找到1000个应用项目,通过1000个应用项目来寻找万亿规模的市场投资。这就是“十百千万工程”,逻辑是非常清晰的,通过汉能“移动能源 ”战略,不单是解决生态城市的问题、民生的问题,更重要是解决地方经济发展的问题。
记者:汉能现在的产品体系能支撑“十百千万工程”的理想图景吗?
司海健:汉能以后会变成一个平台型公司,不是说所有的产品和解决方案都是由汉能来做。我们为什么在铜仁与地方政府一起建立“移动能源 ”的创新创业平台?实际上就是要通过这个双创平台,让社会各界都加入进来。汉能提供薄膜太阳能芯片,大家一起创造出一些产品和解决方案,一起把薄膜太阳能和移动能源的市场做大。这就像英特尔一样,在IT产业中,英特尔提供服务器、PC、手机芯片,让更多厂商参与其中,实现更大的产业价值。汉能着重要做的第一个方面就是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应用开发,第二个方面是市场拓展,最终与合作伙伴一起做大整个薄膜太阳能、移动能源产业。
快速扩张
记者:除了铜仁市之外,目前“新型生态城市”解决方案还有哪些在谈的落地城市?
司海健:我们向社会公开汉能“新型生态城市”解决方案之后,很多城市市长或者政府招商部门联系到我们,邀请我们去地方政府介绍“新兴生态城市”解决方案,在详细沟通后,很多城市也认可我们的方案。除了铜仁市之外,现在在谈的还有将近10个城市,都表示了相当大的兴趣,因为这符合国家的大形势和城市发展的现实需求。但我们的项目还是先做好一个,把铜仁的项目做成标杆、做成模板,然后到各地去复制,这样能少走弯路。
记者:在解决方案的落地和“移动能源 ”战略的实施上,汉能在策略上更倾向于和城市合作还是和具体的垂直行业合作?
司海健:我们实际上是“多条腿走路”,因为我们的产品具有强大的适应性,所以我们既有按照横向分类的政府大客户,也有按照纵向分类的行业大客户,还有与单个产品相关的渠道事业部。
对于政府大客户,我们现在积极与很多城市政府对接,最大程度地帮助地方城市实现绿色发展。对于行业解决方案,比如绿色交通解决方案,我们主要与交通部门对接、结合;建筑解决方案主要找建筑单位对接、结合,比如在房地产行业,我们找出房地产行业的前50强,因为我们的产品都是创新型的绿色建材产品,房地产行业也在推进绿色建筑,双方恰好可以合作。对于单个产品,包含汉瓦、汉墙等,我们主要通过经销商体系在市场上广泛推广。
信息来源:中国经营报微能源
编辑排版:中华新能源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