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燃料乙醇模式解析
这里,厂区银塔林立,绿草如茵,空气清新。
这里,玉米不但能生产燃料乙醇,而且能生产酒糟饲料和优质玉米油。
这就是位于吉林省吉林市经济开发区的吉林燃料乙醇公司,松花江畔一个全新的绿色企业,一个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
吃干榨尽——只留“青白”在人间
石油和煤炭等化石能源助推了世界经济的腾飞,也带来资源日渐耗尽和环境污染问题。发展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成为世界新能源发展的一大趋势。
2000年11月,由中国石油投资控股的燃料乙醇项目,作为“十五”重点建设工程正式启动。次年9月,吉林燃料乙醇有限责任公司应运而生,并把经营理念瞄准了循环经济。2003年,国内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
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世界上存在干法、半干法和湿法三种工艺路线,但都有明显弊端。吉林燃料乙醇公司锐意创新,探索出改良湿法,与湿法相比投资大幅度减少,与干法相比经济效益明显增加。这种新工艺的应用属国内首创,吉林燃料乙醇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在这里,3.1吨玉米产出1吨燃料乙醇的同时,还能产出0.95吨优质酒糟饲料,以及
不仅如此,其生产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也被全部回收,作为商品出售。而公司自备发电厂产生的粉煤灰和炉渣,则作为生产水泥和空心砖的原料,全部实现外销。就连污水处理场生化处理单元产生的沼气,也被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吃干榨尽”一词,在这里得到最好的诠释。
环保惠农——利国利民筑和谐
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循环经济理念的更
燃料乙醇是一种良好的汽油品质改良剂。加入10%变性燃料乙醇,汽油的辛烷值提
吉林是世界著名的“
而国家储备的玉米,3年之后就成为“
这一让农民发愁、政府劳神的难题,却因吉林燃料乙醇项目的投产迎刃而解。2004年,吉林燃料乙醇公司消耗掉24万吨“
做强做大——挖潜改造建伟业
生产燃料乙醇的多重效应以及旺盛的市场需求,让吉林燃料乙醇公司看到企业广阔的发展前景。为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2005年、2006年,吉林燃料乙醇公司两次挖潜改造,使产能达到50万吨。
吉林燃料乙醇公司挖潜改造后,产量上升,消耗却明显下降,蒸汽单耗、综合能耗等各项能耗指标纷纷走低,每吨乙醇成本降低429.2元,年增效益2亿多元,使规模效益得到充分显现,仅用两年就收回了两次改造的全部投入。
先进的工艺、技术,较低的能耗,让吉林燃料乙醇公司一直保持着行业领先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成为行业的领头羊。
追求无止境,创新无止境。为打破制约企业发展的原料瓶颈,如今的吉林燃料乙醇公司正在积极探索原料的多元化、非粮化。去年,吉林燃料乙醇公司利用秸秆、甜
非粮化课题一旦突破,将使燃料乙醇业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那时,燃料乙醇作为一种新能源将大行于世,一条铺满阳光的路正在吉林燃料乙醇公司延伸。
在编员工不到600人,2007年人均产值却达到370多万元,超过世界财富500强的沃尔玛。
如此
新理念催生新企业
瞄准“国际先进”,计划经济下国有企业的弊病绝对不能带到这里来。企业成立之初企业负责人的话掷地有声。
这家由中国石油、吉林粮食集团、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新企业,成立之初,就确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互相制约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
仅就定员而言。最初设计定员1275人,而同期国内同等规模的企业人员都在2000人以上,有的甚至达到5000人。
可他们仍嫌“人太多”。合并职能,精简岗位,将人员编制进一步压缩到930人。然而就是这样,却遭到公司董事会的果断否决:“人多会导致人工成本走
公司管理层只好又反复研讨,在内部管理上进一步确立了“五个不配”、“四个不办”的原则。最终,以500人的编制在董事会通过。即使后来经过两次扩能改造,人员也只有557人。
兵不在多而在精
区区500余人,如何舞得动这条来自国外的技术复杂程度非同一般的生产线?
“靠的是员工素质。”公司总经理兼党委书记孙树祯深知兵不在多而在精的道理。公司一面严把进人关,一面采取多种措施提升队伍素质。
这个公司灵活的用人机制,“朝阳产业”美好的前景,吸引着管理、化工、热能、动力、生物工程等各路人才纷纷沓至,其中不乏周边大企业的厂长、副厂长、车间主任等
可吉林燃料乙醇公司并不满足,仍注重人才的后期培养。结合公司生产经营实际,为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培训,让人才层次不断提升,能力不断增强。
生产经营中,一专多能让员工往往能以一当十,工作效率大大提
9月,记者在公司乙醇厂中控室采访时看到,几名内操工坐在一排电脑前,不时通过电脑和电话发出种种指令,操作娴熟。厂长邱文魁介绍说,这条生产线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很
记者了解到,吉林燃料乙醇现在博士、硕士和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总人数的60%,工程技术人员占36%,中级职称以上人员超过20%。
不必要的包袱坚决不背
“企业要是胖了再减肥,那就难了,所以现在能不办的事坚决不办。”公司有关负责人这样感慨。
按照这一思路,公司不办社会,不办辅业,不办后勤,不办传统福利。不配公务用车,不配通勤车,不配检修队伍,不配保卫人员,公司集中精力搞生产经营。
不办不配,并不是就不需要,而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公开招标,实行专业化经营。但效果如何呢?
记者看到,尽管秋阳暴晒,可公司大门前保卫人员站得笔直,头顶无遮无掩,任汗水浸湿衣服。公司有关部门人员介绍说,这些保卫人员忠于职守,如果有谁工作没做到位,只要一个电话,第二天保安公司就换人。
同样,在公司招标承办的食堂和倒班宿舍,记者看到饭菜可口,地面光洁,床铺平整,服务人员彬彬有礼。
由于不配公务车和通勤车,没有私家车的员工上下班就需要车辆,有需要就有市场,结果公交公司专门在公司站前设了车站。现在只要到下班时间,公交车就绕道来公司大门口接人。这对公司来说,少养活了一支车队,减轻了一大块负担。而对员工而言,拿着公司给的补贴解决上下班交通问题,自由选择,省心省力。
没有种种包袱,却有灵活的机制、先进的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