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石化巨头觊觎 燃料乙醇寻求“非粮化”转型
在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国际原油价格屡创新高的背景之下,积极发展可再生的生物能源已经成为各国共识。燃料乙醇作为汽油的一种替代品,几年之前便受到各国的普遍关注和推广。
而在全球粮价亦快速上涨的当前,以玉米为主要生产原料的燃料乙醇再次被推至风口浪尖。面对危及粮食安全的指责,尴尬的燃料乙醇似乎并未停下发展的脚步,国内石化巨头也在逐渐显现涉足燃料乙醇的野心……
与油价挂钩
成品油价格的提高被许多行业视为“利空”,因为成本增加,压缩利润;不过,有业内人士称,这对于燃料乙醇行业来说,不论是当前还是未来,都称得上是“利好”。
据悉,由于能源需求与价格日趋增长,作为替代能源之一的燃料乙醇在近几年得到快速增长。由于乙醇是一种具有较高辛烷值的含氧化合物,按合适的比例调入汽油中,可以降低汽车尾气中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的排放。在我国,乙醇和汽油以约1:9的比例调配,用作车用燃料;当前已经在全国10个省推广使用,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广西6个省的全部区域,以及河北、山东、江苏、湖北4省的部分地区。
为防止一哄而上的重复建设、保障粮食安全,燃料乙醇的价格由国家确定,但也以0.911:1的比例和油价挂钩。也就是说,油价每吨提高1000元,燃料乙醇的价格每吨提高911元。据悉,提价之后,燃料乙醇价格达到5890元/吨(销售给两大石油公司的价格)。
由于我国玉米成本高于美国近80%左右,乙醇的生产成本比美国高出17%;同时,我国汽油价格与美国汽油价格还存在较大价差,这样使得我国目前的乙醇生产经济性较差,必须靠政府补贴才能够保本或者盈利。“国家每年年底会根据两大石油公司开具的发票对乙醇生产企业予以补贴。”相关人士表示。
根据了解,国内生产燃料乙醇的唯一一家A股上市公司丰原生化(000930)2007年每吨燃料乙醇大约获得2251元的国家补贴,公司今年一季度按照此补贴标准核算扭亏为盈。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油价上调之后,在国家补贴不变的情况下,丰原生化2008年盈利将增加2个多亿。”
对此,丰原生化相关人士解释,燃料乙醇价格每吨调高911元,按照目前公司40万吨的年产能计算,可增加年收入约3.6亿元。但是,由于国家实行弹性价格补贴机制,只保证生产企业有一定利润空间,涨价带来的可能是国家补贴的减少。亦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了此种担心,“油价上调之后,国家对燃料乙醇的补贴或许也将相应减少。”
不过,不管短期盈利如何,从长远来看,成品油价格上调对于其替代品——燃料乙醇来讲则是实实在在的利好。
国内另一燃料乙醇生产企业——河南天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晓阳就曾对记者表示,“只要成品油价格上涨,对天冠生产都是利好。可以说,如果国内成品油价格能与国际油价接轨,天冠的燃料乙醇事业会更加兴旺发达。”
巨头渐显乙醇野心
作为新型能源,在能源紧缺、原油价格高涨的情况下,燃料乙醇也异常炙手可热。根据统计,2007年全球生物乙醇产量已达4500万吨,预计2020年前后将发展到2亿吨,相当于现在世界石油生产量的5%。
2004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去年原油表观消费量达3.46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达46.05%。巨大的石油需求导致国内石化巨头们逐渐显现出欲涉足燃料乙醇的“野心”。
据传,国有大型石油化工企业意欲同天冠集团合作生产燃料乙醇。对此,天冠集团董事长张晓阳并未正面回应,只是表示,“天冠集团要发展,必须走重组之路。根据相关政策及指示,天冠也把重组作为今年和明年的工作重点、第一要务。因为燃料乙醇产业、生物能源产业是一个高资本密集型产业,当前天冠尚未完全达到此种要求,需要引进战略合作者。”他同时承认,确实有“好几个致力于生物能源发展的央企都在和天冠进行着深入的洽谈,甚至有些已经签了初步协议。”
根据市场猜测,洽谈公司中应该有两大石油巨头——中石油或者中石化。
另有分析人士表示,致力于生物能源发展的央企主要有三家——中石油、中石化、中粮集团。而中粮集团在燃料乙醇方面已经领先不少。
据悉,当前国内拥有国家颁发的燃料乙醇生产“牌照”的有四家公司,总产能在130万吨左右。4家公司中,除去河南天冠集团之外,其余三家均和中粮集团“有关系”。其中,中粮集团持有上市公司丰原生化20.74%的股权,为丰原生化控股股东;中粮同时全资控股黑龙江华润酒精有限公司,并持有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20%股份。此外,中粮集团去年年底投资近15亿元在广西北海建成以木薯为原料年产20万吨燃料乙醇的项目,该项目目前已经在为广西的乙醇推广提供燃料乙醇产品。另据媒体报道,中粮分别与内蒙古、河北、湖北、山东4省政府部门签订了投资额达50多亿元、年产75万吨燃料乙醇的项目协议,另有几个项目也处在前期论证之中。
如此一来,中粮集团的燃料乙醇网络已经非常之大,已覆盖到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等地区。
不过,该分析人士称,尽管中粮集团有原料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也已经“先行一步”,但鉴于两大(石化)公司在能源领域的优势地位,在燃料乙醇方面也会“不甘示弱”;而且,燃料乙醇生产企业的产品都是销售给两大公司,再由两大公司调配成乙醇汽油出售,从这方面来说,两大公司图谋燃料乙醇也非常名正言顺。
根据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可再生能源“十一五”发展规划》,到“十一五”期末,我国生物燃料乙醇的利用规模将达300万吨。“从当前约150万吨到2010年的300万吨,如此高速的增长是引起巨头青睐的主要原因。”有人士称。
非粮化方向
据了解,我国刚推行燃料乙醇时主要用于消化陈化玉米、小麦等粮食,但随着燃料乙醇生产规模的扩大加上其他粮食深加工的迅速发展,陈化粮已经消耗殆尽,对新粮的需求日益增加。
然而,粮食安全决定了发展生物乙醇应遵循“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原则,因而从2006年起,国家停止新批玉米燃料乙醇企业,并大力鼓励发展非粮食作物为原料开发燃料乙醇。
据悉,我国可用于石油替代的非粮生物质原料有两类,一类是现即可用的薯类、甜高粱、甘蔗、木本作物和畜禽粪便及农产品加工产生的有机废水、废渣、废糖蜜;另一类是尚待技术突破后方能进入商业化生产的作物秸秆、林业剩余物和能源植物的纤维素原料。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石元春指出,这两类原料的年产燃料乙醇潜力分别为1.52亿吨和2.08亿吨,二者可替代石油2.7亿吨,比现在进口量还要多。
来自国土资源部和国家林业局的数据显示,中国可用于生物燃料原料生产的土地资源共有13614万公顷。当然,除了这些宜种植能源作物的边际性土地资源之外,现有的薪炭林、木本油料林和灌木林也达5176万公顷。除少量开发食用和工业用途外,大都处于荒废状态,如能加以集约化利用,可转化为可观的生物燃料油。
根据《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安排,要在东北、山东等劣质土地资源丰富的地区,集中种植甜高粱,发展以甜高粱茎秆为主要原料的燃料乙醇;在广西、重庆、四川等地重点种植薯类作物,发展以薯类作物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开展以农作物秸秆等纤维素生物质为原料的生物燃料乙醇生产试验。到2010年,以非粮生物质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年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吨。
众多燃料乙醇企业无疑也意识到了此点。据了解,河南天冠集团改造了原有生产线,形成了20万吨木薯类燃料乙醇生产能力;同时,天冠靠自主知识产权建成的1万吨纤维乙醇一期产业化示范项目也成为全国最大的纤维乙醇生产线,该项目以农业废弃物秸秆为原料生产乙醇,2007年已建成投产。
而作为原料来源,天冠目前已经实施“走出去”战略,在适宜木薯生长的老挝租用土地种植木薯,木薯可就地消化或运回国内加工。为此,天冠计划在老挝初期投资2000万元,租赁
燃料乙醇,粮食安全之辩
过去一段时期,国际粮食价格飞速上涨,包括燃料乙醇在内的生物燃料被普遍认为是推高粮价的“罪魁祸首”之一,这导致全球燃料乙醇的发展面临异常尴尬境地。
一直为外界所诟病的一位业界人士忍不住要为该行业申辩,他表示,“在一定范围内、一定量上,燃料乙醇的生产不会危及粮食安全。”
该位人士甚至引出了大量的数据来支持他的观点。他分析,2007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5亿吨,经粗略统计,其中用于口粮消耗的在2.7亿-2.8亿吨,其余有2亿吨主要用于饲料粮。“近几年口粮消耗量一直处于稳定状态,而饲料粮的消耗却在大幅度上涨。”饲料粮的消费主要是玉米,消耗量大概在1亿多吨。
他继续表示,我国2007年消耗汽油5000万吨,如果按照10%的比例添加的话,共需要500万吨燃料乙醇,折合成原料(每3.3吨的玉米可以产生1吨乙醇),消耗玉米共1650万吨左右,占全国玉米消耗量不到10%。
而更让他“理直气壮”的观点是,乙醇的生产可以和饲料的生产结合起来,乙醇只提取饲料粮中的淀粉,并不影响蛋白,每3.3吨的粮食可以生产出1吨的乙醇和1吨的高蛋白饲料,“这1吨多的高蛋白饲料所含的蛋白比原来3.3吨玉米所含的总量还要多,饲料中有一部分是蛋白饲料,该部分饲料用毛粮简直是浪费,完全可以用生产乙醇过程中产生的高蛋白饲料代替。”
有支持者自然也就会有反对者。
生物燃料对全球粮食安全的威胁曾被比喻为“车轮子碾碎了穷人的饭碗”。很多人士认为,美欧为首的农产品生产大国大力发展生物燃料至少在三个方面扭曲了粮食市场:首先,生物燃料的生产导致获利方向由粮食转为燃料。美国三分之一的玉米被用来生产乙醇,欧盟近一半的植物油被用来生产生物柴油。第二,农场主被间接鼓励将土地用来进行生物燃料的原料生产。第三,生物燃料的生产推动了对粮食的金融投机行为,导致粮价继续飙升。
正方反方站在各自立场上的争辩似乎难分高下,但不能忽视的事实是,能源需求日益增长,化石能源日渐稀少,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大势所趋。
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讲,可再生的、清洁的、循环的燃料乙醇代表着未来,大力发展本身无可厚非,重点在于对发展方向的把握和对粮食安全的兼顾。
值得庆幸的是,燃料乙醇行业内不少企业已经意识到了此点。除玉米之外,以木薯、秸秆、甜高粱、甜菜等非粮作物为原料的燃料乙醇正在大力推广之中。
同时,国家政策也在替行业把握方向。我国对新批玉米乙醇项目已经“叫停”,提倡乙醇原料的非粮化替代,布局全国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发展不同原料的燃料乙醇。
有了行业自身的“觉醒”和国家政策的保驾护航,相信刚刚起步的燃料乙醇未来的发展之路也会少些争议、多些支持。(记者 王锦 见习记者 孙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