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呼吁:秸秆利用要采取不同模式
本报北京
孟庆翔认为,秸秆利用应该因地制宜,在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模式。一是在粮食主产区应与优势农产品布局相结合,重点发展秸秆饲料、以牲畜粪便的形式过腹还田技术,机械化粉碎直接还田技术和快速腐熟还田等利用技术;二是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重点发展秸秆沼气和秸秆气化等新型能源开发;在生态脆弱地区要与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结合,重点发展省柴节能灶和秸秆生产沼气解决农户燃料问题。
谈起农作物秸秆“大量闲置”的状况,孟庆翔十分痛心。我国每年生产约4.5亿吨粮食,同时也随之产生约7亿吨的作物秸秆。然而,在广大农民眼中,秸秆一无是处,因此,或者一把火烧了,或者随处堆放。
在中国农业大学生物质工程中心
对秸秆的综合利用,程序为记者“画”了一幅图。在农户沼气池越来越普及的情况下,2007年全国已有2400万个沼气池,通过发展草食畜,将秸秆配合相当数量的谷类及蛋白饲料,在生产优质肉、奶产品的同时,产生大量的厩粪。再通过沼气池发酵,获取生物能源以及优质有机肥,肥料还田,形成一条产业链,使我国农业真正发展成生态农业。
“秸秆还可以制成车用替代燃料,”来自北京化工大学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