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滨海风能期待吹起配套链
昨天,滨海风电产业协作研讨会举行,来自国家以及天津市风电行业的风电企业和专家共聚一堂,针对天津市和环渤海地区风电产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而作为新能源产业基地的滨海高新区成为会上焦点。
自主创新要有引智意识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朱俊生主任指出:国内企业要想通过自主创新进行技术升级,必须要有引智意识。
据介绍,2007年本市完成大型风电机组装机113万千瓦,占全国总量的35%,在全国累计装机总量中我市歌美飒风电公司位居全国第二名,维斯塔斯公司排名第三,约占全国1/3份额。但本市风电企业仍以外资为主,自主技术非常匮乏。
值得注意的是,滨海新区正在成为本市新能源自主发展的最新载体。记者了解到,位于滨海高新区的新能源产业基地正在积极筹建中,该基地主要围绕贮能电池、风力发电、太阳能电池和燃料电池等四大板块。为了全面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正在组建滨海新能源产业研究院和生产力促进中心将设立在该基地,研究院将建设绿色能源公共技术平台,吸引国内外一流人才和技术,加快研发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此外,为了促进更多的新能源企业发展壮大,天津高新区设立了“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2亿元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对科技领军人才的项目给予多方面的鼓励资助,包括提供200至500万元项目启动资金等优惠政策。
名企云集 配套是软肋
2005年6月,世界排名第一位的丹麦维斯塔斯风电(技术)有限公司在天津开发区注册;2005年10月,知名企业西班牙歌美飒风电公司在天津高新区开始建厂;2008年1月,广东阳明成为滨海高新区内的首家签约企业,作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企业,该公司将在滨海高新区建立风电整机厂和研发中心。
尽管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主力的风电产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但这些主机企业对天津风电产业链的拉动作用却并不明显。天津市风能协会秘书长王长贵说:“以歌美飒为例,该公司的配套件就有45%是在上海地区采购,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机会浪费。”
王长贵表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一方面这些知名的主机厂商对重要部件的质量要求极高,技术难度大,中小企业很难介入;另一方面是主机厂商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采取自己配套的方式。此外,有关部门对非重要部件配套的思想准备不足,对企业指导不够也是原因之一。王长贵建议:制定天津市风电产业发展规划和天津市风电科技攻关规划,制定专门的天津市风电配套产品发展规划,筹建配套中心,并在滨海新区设立风电产业化基金,设立专门的风电产业配套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