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园地
  您的位置:首页>详细内容
关键字搜索:
 
【副会长】友巨新能源总经理胡太铭一行到访商会秘书处
【北京大学】曾少军博士受邀主持能源项目专家评审
【秘书长】曾少军接待内蒙古新能源商会会长马培林一行
【新理事】湖北湘电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代永刚
【公益沙龙】北京德恒律所:数据资源入表是保障企业合规运营的重要基石
【地方合作】沈阳市工商联副主席李彬一行到访我会洽谈合作
【新理事】浙江启辰新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慧
【副会长】尚德电力董事长武飞到商会考察指导



众院士共商发展现代林业共谋建设生态之策
作者:不详 时间:2008-2-3 9:12:00 

编者按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和北京奥运会举办年,也是现代林业建设关键年。如何站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谋划好全年的林业工作,特别是谋划好如何履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使命,成为国家林业局今年的开题之作。

19,国家林业局局长、局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贾治邦主持召开国家林业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全体会议,院士、专家们踊跃建言,对一年来的林业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对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的使命充满了信心,并就当前林业工作提出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今天,本报摘要刊发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建设生态文明的10个重点研究领域

  江泽慧(国家林业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

  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以来,特别是1998年特大洪水之后,可持续发展已经上升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国家战略之一。从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直至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提到了中央的议事日程。

  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成果的核心就是"三生态":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就是以可持续发展为重要标志,以建立生态文明社会为目标,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侵害后代人生存发展权的道德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山川秀美,在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等各方面构建生态文明的社会形态。

  林业肩负历史重任,保护生态环境,让全社会每一个成员牢固地树立生态与绿色环保意识、生态道德,承担生态责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最终目标就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重要的使命与职责:在可持续发展中应赋予林业重要地位,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应赋予林业主体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应赋予林业基础地位,随着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进程不断加快,林业的核心和主导地位日益显著。我们必须从思想、政策、措施、行动等四个方面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的研究,要从系统研究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理论与指标体系、功能布局、建设重点、建设路径、保障措施等几个层面入手,研究提出林业部门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中的新思路、新领域、新格局、新任务,探索包括制度、体制、机制、政策在内的新路径、新举措。

  生态文明研究的核心是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存,协调发展的问题。深刻认识和处理生态与环境、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与建设生态文明三个关系;从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三个方面阐述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研究提出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方略,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其中包括中国现代林业的理论与实践,国家自然保护区与生物多样性研究,城乡发展规划与改善人居环境研究,城市空气、水源、森林质量评价与监测研究,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研究,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生态伦理道德与生态责任、生态文化体系研究,应对气候变化所需要开展的相关研究,财政政策与生态保护研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等10个重点研究领域。

  林业在生态文明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沈国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党的十七大召开后,林业部门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尤其围绕如何发挥林业在生态文明中的作用,做了许多工作。我认为,搞林业的人搞生态文明是很自然的,我们以前也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但现在中央提出的生态文明比我们当年提出林业发展战略时提到的生态文明,含义要宽广得多。

  生态文明是时代的表述,是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然后到生态文明。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是一个文明时代,整个时代的特征都反映在完善的生态关系上。

  生态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来说,是一种文明领域,必然渗透到前面三个文明当中,同时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也都要渗透在生态文明的含义当中,所以这个含义也是非常宽的。

  生态文明第三个层次才是生态观念,无论是价值观、发展观,还是伦理观、文化观,都是一种观念,应该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建设生态文明是重要的支柱,但从更广泛的含义来说,生态文明要渗透到生产、分配、消费、生活,甚至是贸易等各个方面中去。林业应怎么样摆到合适的位置,发挥作用?

  一、限制竹产业发展、限制出口不合适。竹产业是中国的独特资源,独特的文化,应该鼓励。

  二、关于农作物秸秆作为人造板生产的资源问题。利用农作物秸秆搞发电不是最好的办法,作为材料来说,能够做成板材是很好的资源。

  三、高水平发展家具产业。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家具出口国,家具行业和木材行业关系密切,但是家具行业也属于高消耗资源、高消耗能源和高污染排放的产业。

  解决生态问题转变观念是关键

  李文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研究员)

  林业是我们基本的立足点,生态和环境两个概念是不能分开的。现在我有一点担忧,就是我们对单项很重视,比如减排、排污和节能等。如果只解决单项,不解决区域问题、综合问题,不管怎么努力,不可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只有转变观念,才能真正解决生态和环境问题。

  林业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包括方方面面的内容,如何在过去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把工作做好,目前,林业面临最紧迫的任务是:

  第一,继续做好绿色GDP和生态效益的评估。在过去两年开展的这两项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且得出了初步数据,希望不要停。目前,各省都在做,但在方法上并不规范。如计算森林的生态功能,大家对天然林、防护林、城市森林都用一个参数,这样计算得出的结果不能真正反映其实际价值。同样一棵树,长在城市和边远地区,吸收二氧化碳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在计算方法、计算项目的选择上还有很多需要研究。目前的数据,很难让人们了解森林到底有多大功能。

  我们只有科学地计算出森林的生态功能价值,实实在在把它摆出来,才能逐步引入生产实践中。

  如何将这个问题与生态补偿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在生态补偿中怎么样逐渐体现生态功能?一要树立超前意识,逐步将生态服务功能纳入国民经济中,进行生态补偿。要准确算出为保护环境停止森林采伐而丢失的成本价值,准确计算林业在国民经济中创造出来的经济效益,比如林业发展以后,治理水土流失省钱了,旅游业每年以17%的速度增长,这也跟林业和绿化有关。因此,旅游业应该给林业多提供资金,否则会出现越搞林业越赔钱,越搞林业越找政府要钱的问题。二要扎实研究生态系统功能,把研究的结果变成理论依据,逐步转变人们的观念。

  第二,抓好林业分区指导和分类经营问题。中国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太复杂,林业区划工作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将原有的用材林区、防护林区、水源涵养林区、自然保护区尽可能地与禁止开发区、优先开发区

  结合起来,并在经营方面提出一些基本原则,如防护林和用材林、水源涵养林不一样,在这些方面要提出大原则。要把已有的林业知识和已经认识的规律在分区指导和分类经营当中得到完善,真正实现可持续经营。

  林业地位已经肯定还要加以巩固

  王涛(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国家林业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在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中,专家咨询委员会起了很大的作用,研究成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认可。中央林业决定中确定了"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的基本思路。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即集中专家力量,研究解决林业重大问题;任务就是发挥集体人才力量,落实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成果。

  目前,林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就是解决林业的地位问题。国家林业局专家咨询委员会花了很长时间开展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林业的地位得到了肯定。如何加以巩固,使《决定》赋予的三个地位落到实处,是关键所在。

  林业就是林业,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安全中,都具有独立性、系统性和不可替代性。专家咨询委员会要组织专家开展论证与研究,凸现其特性和重要地位;还要积极宣传,如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潜在危险不亚于一场水灾。

  由此,我提出几点意见:第一,希望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整体作用,就林业发展作出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规划。第二,要明确林业的地位和生态作用,它只是生态建设的一部分,不能替代整个生态建设或者生态系统,同时具有独立性和特殊性。第三,生物质能源是林业很好的新的生长点。目前,关于生物质能源,我国刚刚走出第一步,如用秸秆生产酒精研究,现已开发出液体发酵和固体发酵两种方式,但其他方面的研究仍然不足。生物质能源发展需要科技领先。目前,资源比较丰富,但筛选出的植物品种有的还没有生产出生物柴油,今后能不能生产出来也不得而知。我们过去造林主要以生态林为主,今后,一定要打响能源造林这一仗。

  生态系统靠天然恢复人类等不及

  张新时(中国科学院院士):近年来,各种会上很少涉及天然林的问题,因为国务院早已颁发了天然林禁伐令和限伐令,似乎天然林保护的问题就不存在了,但我觉得问题仍然很大。天然林保护涉及生态理念问题。

  现在,大家都在谈生态文明,但我觉得不能空谈概念,要把生态文明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十一五"规划提出,今后,生态建设要从以人工生态建设为主转向以自然恢复为主。这是一个方针性、指导性的理念。

  我国的森林质量同世界其他地方相比,相差很远。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北京的荒山虽然有了林木覆盖,但都是人工的、非天然的。北京的天然林其实根本没有恢复,绝大部分是灌丛,连香山红叶都是灌木。虽然森林覆盖率或者植被覆盖率有了显著提高,但森林质量远远达不到生态要求。

  在我国南方,比如江西,山上的林子恢复得很好,没什么荒山,可是进去一看,这是什么林子啊?固定树种很少,大都是杂木林,很难看。

  小兴安岭红松林应该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森林。去年,我去帽儿山的一个很大的林场,只能看到次生的栎林,几十平方公里以内没有一棵红松。70年前,那儿原是一片红松林。如今,红松林全部被砍。我问当地专家,恢复红松需要多少年?专家回答不了。这个过程也许500年,也许1000年。母树都没了,如果靠天然、自然恢复也许1000年都不行。

  最近,美国生态学会发表了一个宣言,认为现在生态破坏和退化的速度,远远超过生态自然恢复的速度,远远满足不了人类对森林或生态系统的需求。这项结论就要求人类必须积极地辅助自然界,促使它尽快恢复,而不能单纯依靠自然。美国华盛顿的森林可以砍伐,但法律规定,砍了以后当年必须栽种大苗补植。为什么不天然恢复而要补栽大苗呢?因为天然恢复需要200年,等不及。所以,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通过人工造林恢复高价值的天然林,改造落后的次生林。

  林业研究领域和思路要拓宽

  冯宗炜(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研究员)

  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以来,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林业是所有行业里最早提出生态建设的,并围绕生态建设开展了许多研究和工作。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改善我国生态环境方面,林业大有可为。近年来,我参加了陕北和青藏地区考察,以及水利部组织的南方水土保持考察,亲身体会到,社会各界都很认同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在水源涵养问题上,林业就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林子保护好了,才能涵养水源,生态才能得到有效修复。

  从我上大学到现在,已经过了半个多世纪,我亲眼目睹了林业逐渐繁荣的发展过程。过去,我们不自觉地违背自然规律,造成了一些生态损失。我也参加过小兴安岭采伐,砍过木头,那时候没认识到生态建设的重要性。现在,许多部门都提生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但归根结底都离不开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平衡。森林是关键,森林保护好了,整个生态系统才能实现良性循环,也就是可持续发展。我们搞森林生态研究,无非是研究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现在,生态建设的形势很好,国家高度重视节能减排以避免受到国际舆论谴责。但治标必须治本,生态建设是长远的,要按照客观规律来建设我们的森林。

  林业在生态建设中占有主导地位。根据林业发展和政策调整,国家组织群众开展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在土地水文合适的地方发展灌木。我深深地体会

  到,林业政策一旦被群众接受将发挥很大的作用。目前,专家咨询委员会应该沿着这条路为林业发展献计献策。

  曾经有人提出,大气污染对林业有没有影响,对哪些树种有影响?这些问题都是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林业面临的问题,林业要作出响应的。拓宽林业的研究领域和思路,这就是专家委员会的作用,目的是为我国林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建设生态文明先要弄清生态概念

  陈昌笃(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生态学会原理事长)

  要建立生态文明,生态文化是一件大事。我觉得,不仅要考虑我们自己,还应从国际合作的角度去考虑,了解国际上的想法和做法。1972年的世界环境会议就提到了这个问题,特别是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大都接受。可持续发展有两个方面:经济可持续与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容易理解,但生态可持续不是特别清楚。建设生态文明实际上就是把生态可持续提到日程上来,生态可持续国外谈得很多,每次国际会议都有许多国家的精英参加,也有许多文章加以论述。

  到底什么是生态可持续呢?他们认为有两个标准:生态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两者相互影响,不能偏颇。生态完整性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涉及很多方面。判断一个地区是不是能够生态可持续,必须按照这个标准来考虑。现在有很多文章谈此问题,但概念比较混乱。

  "生态环境"这个词,国外不用。生态环境不是指某一种环境,因为任何一个生态现象、生态关系都处在一个关系之间,所以没有一个非生态环境。我国现在经常搞生态功能区划,甘肃的区划就把山地划出来,平原也划出来,然而生态功能到底是什么?理解不清。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调节整个环境,这是生态功能。新疆花好几十万搞生态功能区划,专家讨论了很久,划出几千平方公里的大片流沙,最终也说不清楚生态功能。生态功能没有生物、动植物是不可能的。

  现在,整个生态学处于混乱状态,很多概念是错的。不把生态概念弄清,将来怎么检查建立的生态文明?

  我们的工作怎样跟国际接轨,那么多学术文章怎样消化吸收?专家委员会可以做。现在,上百篇文章讨论生态文明,谈的都是概念,没有具体到生态应该包括哪些具体内容。科学进步,国家事业发展,最基本的科学概念准确是最起码的要求。生态建设、生态文明不能变成一个政治口号,一个社会上流行的口号。

  国家林业局应该出生态建设公报

  王浩(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教授)

  我是搞水资源的,和林业湿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有关系。就林业建设、生态建设提个十分具体的意见。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都有公报--国家水资源公报、国家环境公报。水资源公报、环境公报都送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林业局能不能也出一份公报,窄一点可以叫林业建设公报,宽一点可以叫生态建设公报。

  公报很有好处,每年"两会"之前,发给"两会"代表、委员,发给各省(区、市)四大班子及各部委,最终让国内外了解。

  我国是二氧化碳排放大国,在生态建设中所做的努力,在林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林业建设公报或者生态建设公报都可以展示出来。每两三年或者每五年,中国政府结集这些公报,就可以形成政府的白皮书。这样,部门的工作让全社会了解,最终有助于形成一个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形态。这非常必要。

  林业产业需要国内外更多了解

  张齐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浙江林学院院长)

  我国林业产业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最近,林业产业发展受国际、国内影响不小。美国"332"调查、知识产权保护、人民币升值,再加上国际上单纯的环保主义者,片面指责我国消耗了世界主要木材资源。这些影响,现已在国内显现出来。国内对林业产业也不甚了解。

  我国的人造板生产,从不同径级枝桠材进厂,再把树皮、沙子去掉,最后做成质量非常好的板材,生产各种产品,不能简单地看成是资源消耗型产业。现在的家具生产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和很多的文化内涵。去年1月,国家调整了700种产品出口政策,也涉及林业。

  最近调查发现,我国人造板已从畅销转为滞销,很多产品卖不掉。材料价格下跌,一部分企业停产。家具行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引起重视,今后一个时期,林业产业可能出现危机。

  建议:一、加强舆论引导,向国内外广泛宣传中国林业产业。国内20万立方米的生产线,只需一二十人操作,自动化水平、材料利用率很高,能源消耗很少。二、林业产业协会要很好地发挥桥梁作用。中国产品在美国,1平方米的价格只有人家的1/10,原因就是企业间低价倾销,结果引起反倾销调查。三、加快科技进步步伐,进一步开发各种林业资源利用新途径。四、林业产业关系到几千万人就业,希望进一步引起重视。

  过去,木材直接烧火,获得的价值非常低;先汽化再燃烧,生物质价值就非常高。三四百斤草放进汽化炉可以供 200户人家烧一顿饭,如果直接烧,5公斤甚至10公斤才能烧好一顿饭。根据测定,11.5公斤草产生的气可以发1 度电,还有大量的炭会保留起来。我们把气净化,产生很多化学物质,有的可以作为农业生产的调节剂。说到底,还是要加快科技进步步伐,进一步拓展生物质材料利用途径,继续保持林业产业稳步发展势头。

  现代林业发展需要规划路线图

  董乃钧(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我们的核心应该是如何又好又快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那么,中国特色在林业方面的体现:第一是土地供应紧张,这是全世界少有;第二是系统转型;第三是结构失调,我们的结构有问题;第四是压力,压力很大。这是中国特色。结构失调,从外部来看,即配套的法律法规;从内部来看,即森林经营以及经营的法理上的缺失。我们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使得结构上面有许多调整的必要。

  从宏观角度出发,有三件事情现在很紧迫,一是如何构建森林经营法规和条例,解决国有集体林经营问题。我们只有森林法,森林经营法和森林保护法是计划经济所缺失的,这是我们系统结构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林业协调和衔接的问题。现代林业由工程林业和自然保护等几个方面构成,几个板块互相变化、转移过渡,工程之后再转。表面上林业可能要转到工程上面,这里面的核心是已有的项目和后续项目,因为工程项目就是对事物一次性的努力,这是国际上对工程项目的定义,而林业生态工程是长期的,在不断的发展。那么,从项目管理怎么过渡到经营管理,从项目投入怎么过渡到生态补偿等大问题,特别是后续项目的发展,应该有一个过渡来规划考虑。三是当前迫切要求的,规划现代林业路线图。越是复杂的问题、越是冲突的问题越要考虑,因为这个过程离目标当前来讲更重要。我国林业好多问题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没有的。我国林业具有复杂性,只有先把路线问题弄清楚,这样才便于一步步地深化和引导。

  林业虽有发展还需更加重视

  卢良恕(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研究员)

  谈林业,现代林业与现代农业的关系问题需要注意。现代农业的范畴,产前产中产后产销融为一体。我国农产品的加工比例是48%,发达国家超过70%。所以,现代农业的范畴、概念,是不是首先可以在林业方面能够引起注意,这不光是中间范畴。

  多年来,我国林业取得了很好的成就,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18.21%,而新中国刚成立时是8.6%,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目前,我国的森林面积在全世界排第五位,前4位是俄罗斯、巴西、加拿大和美国。我国的森林蓄积量在世界上排名第六位,前5位分别是俄罗斯、巴西、美国、加拿大和刚果。这表明我国的林业在发展。

  2004年,我国公布的湿地面积为3848万公顷,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这为开展湿地保护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防沙治沙也得到了高度重视。

  当前林业的重要任务,一是改善我国森林资源。我国森林覆盖率18.21%,世界是29.6%。我国华北、西北地区森林面积少,尤其是新疆、青海的森林覆盖率简单相加还不足5%。二是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力度,提高效率,扭转根除各个地区人为损坏森林现象,提高林业企业经济效益。

  最后建议,必须首先提高和改善林业发展战略思想,要以森林资源多功能为基础,对森林实行分类经营,实现森林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靠科技发展林业。第二,优化功能,优化结构。第三,坚持生态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林业将始终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应当从长远发展战略高度,更加重视林业工作。林业战线的同志要加倍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机遇,抓住当前林业发展重要时机,统筹规划,分类安排,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林产化工应着重于原料的深加工

  宋湛谦(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

  发达的林业产业是建设现代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林产化工又是林业产业的基础之一,尤其在当前石油资源短缺、能源问题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大力发展以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为原料的林产化工,具有重大的战略和经济意义。

  我国生物质资源非常丰富,是世界上木本植物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特有的森林植物就有1000多种;有2亿多吨林地废弃物和木材加工剩余物未被利用并构成火灾隐患;有数百万吨的树木果实和天然树脂,等等。这些丰富的林业生物质资源为我们通过绿色化学利用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生物质化学品、生物质新材料提供了可靠的原料保证。

  今后发展方向应着重于原料的深加工,加强创新研究,发展深加工技术,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将资源优势尽快转化成经济优势。过去,我国出口银杏叶仅1000美元/吨,粗加工得到的提取物出口是5000美元/吨,加工成药用制剂出口,比原料价

  格提高了100倍。单银杏叶一项,每年可增加经济价值20亿元~40亿元。松香经过深加工有400多种用途,发达国家100%使用松香深加工产品。我国松香深加工率已经超过30%,载人飞船上也用了松香深加工产品。

  要发展深加工技术,必须坚持自主创新研究,建立以科研院所为依托、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要不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加工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并开拓国内外市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和出口创汇能力,保持在激烈竞争中不断壮大,持久不衰。

  从200771日起,国家调整了包括松香及松香深加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从退税13%调整为退税5% 。为保护我国松脂资源,扶植松脂深加工产业,建议国家对松香出口取消出口退税甚至征收出口关税,对松香深加工产品出口保留退税,以鼓励我国松香深加工产品的发展。

  森林病虫害防治要强调科学防控

  杨忠岐(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首席专家、研究员)

  近年来,我国森林病虫害年发生面积逐年扩大,2007年达18.8亿亩,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亿元。

  我国人工林面积世界第一,也是森林病虫害发生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人工林树种比较单一,生态系统不稳定,生物多样性比较匮乏,因而森林病虫害发生严重。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的特点是外来有害生物种类多,如松材线虫、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椰心叶甲等10多种。

  我国防治森林病虫害下了很大力气,但有些重要森林病虫害发生和蔓延的势头还未得到有效遏制,有些种类的危害还有所加剧。究其原因,主要是科学防控力度不大,许多重要病虫害的科技支撑很弱,没有十分有效的、切实可行的科研成果能够应用于防治。

  我认为,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应该走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治理的道路,做到在不污染环境、不影响或少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有效控制森林病虫害,也就是利用自然界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益的天敌因子,控制有害因子,增加森林中天敌的种群数量,使森林有害生物长期处于被抑制的状态之下,使其种群数量降低到不造成危害的水平。同时,应切实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科学研究工作,尤其是加强对我国森林威胁最大的松材线虫、杨树天牛、栗山天牛等重大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技术研究,特别是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目前,许多种类的防治技术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今后要进一步加大研究和推广力度。

  建议国家林业局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研究队伍建设,在条件成熟时尽快成立森林有害生物控制国家级工程中心或重点实验室,或专门研究机构,瞄准目标,攻克难关,为生产防治提供可靠的科技支撑。

  推进现代林业需要注意三个问题

  尹伟伦(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校长)

  我谈三个问题:一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保证林权人自身权益与保证森林生态公益效益兼顾的问题。林权改革调动了产权人造林的积极性,但如何保证林权人对森林生态效益可持续高效发挥的经营成本的投入,使森林公益事业的生态功能更稳定的服务社会?如何保证林权人必须按照科学方案进行经营投入呢?是否可以提出林业产权与经营权分开管理的机制,即产权者具有林地产权,也具有按指定的林地科学经营方案投入经营资金的责任。是否可建立森林经营事务所代理制定每块林地的科学经营方案的制度,由一批具有资格的森林经营设计人员,按林权人的需要,开展不同生产阶段森林价值的评估工作,这样可以保障林地可持续的科学经营,也可随时上市交易。政府把关审批森林经营事务所的技术水平和任职资格,监督各项经营措施及采伐更新的审批,这样就可保证林权政策与森林经营效益、生态公益事业的协调兼顾发展。

  二是必须重视造林和森林经营兼顾的问题。多年来,林业的工作和政绩集中强调造林面积的增长,而缺乏抚育管理的理念和经营费用的支持,林地生产力低。对此,是否在重视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造林职能的同时,更要重视其发挥森林经营职能的作用。

  三是要充分认识森林面积和质量的提高具有为工业化发展和GDP增长提供新空间的功能。目前,针对全球气候变暖提出的工业节能减排是对的,但不是惟一的措施。因为节能减排对大气二氧化碳的增加只是截流措施,增加森林碳汇功能才是开辟经济发展空间的开源措施。显而易见,充分利用对二氧化碳既开源又截流的措施,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才能达到更高程度的协调。

  人工林发展须注重质量提升

  盛炜彤(国务院参事、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

  我国人工林已占到世界人工林面积的近1/3,尽管如此,仍无法满足我国用材林的需要和生态建设的需要。

  我国人工林质量令人担忧,生产力低,主要原因有五个方面:一、造林重数量轻质量。我国做了许多林业发展规划,却常常只提造林面积或森林覆盖率,而忽视生产力和经济指标,森林和人工林质量一直没能成为实现林业发展规划、计划的考核目标。二、适地适树原则长期得不到落实。立地分类与立地评价这样的关键技术没有得到推广,许多地方集中连片营造一个树种,甚至一个无性系树种,同一树种常常种植在不同等级的立地上,导致大多生产力不高,这是目前造成我国人工林生产力低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三、人工林缺乏后期管护和抚育经费。由于缺少抚育,不少人工林被杂木杂草挤占,林木稀疏;有些人工林由于来不及采伐,林分密度过大,影响了生长。四、人工林不稳定,导致森林病虫害发生和地力退化。五、我国树种资源丰富,但被开发利用的极少,用于较大面积造林的,也就10多个树种,特别是长期忽视阔叶树种,使我国阔叶材、珍贵用材严重不足。

  如何提高人工林质量?我以为:首先,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在今后的林业工作中,应将提高森林质量、提高森林生

  产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和规划。第二,将人工林的质量指标作为评价林业工作优劣的重要考核指标,在林业规划中,不仅要提出数量指标,也应提出森林的质量指标,如蓄积量、生长量和经济效益。第三,大力推行集约经营,在人工造林中认真贯彻遗传控制、立地控制、密度控制、植被控制和地力控制的技术路线,作为育林法规加以规范。第四,大力发展乡土树种,尤其是珍贵树种和阔叶树种。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应立项进行重点研究,在育苗、造林、抚育上给予扶持政策,鼓励发展乡土树种。

  关注政府涉林改革提升自身活力

  陈昌洁(中国林科院研究员):政府对林业发展的主导地位势将逐步淡出,这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政府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如何将国家意志和农民的意愿加以有机结合,以及国有大型森工企业的市场变化等是当前我们在政府体制机制改革中需要十分关注的动向。

  一、加快林业主管部门体制和机制转变,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依法行政层面上来,更多地关注林业发展方向,制定更加实际的方针政策,协调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二、在林权制度改革基础上,尽快出台相应的改革措施。如经营森林的农民亦应享受免除农业税的待遇,停收育林基金,在政府引导下自主经营林地,逐步废除采伐证制度,提供免息和贴息发展林业资金贷款等。

  三、加快建立全国森林资源信息平台,实现全行业和全社会森林资源共享,在中央统一指挥部署下,由各省份按统一的方式进行编制,作为全国林业编制各种规划和项目的基础。

  四、结合森林的四大效益,编制出我国林业发展规划蓝图。方案编制应具有实际操作性,功能板块的体现必须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并适合国情。人工速生资源林在当今中国社会,仍是值得提倡并大力发展的板块。天然林板块划分也应特别谨慎。单纯的生态林,它的板块应受到严格界定。

  五、大力发展林产业,按需求、有计划加大以政府为主导,提高林业在"三农"中的实际地位,提高农民实际收入,提升林业自身活力。

  六、加大林业科技对林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科技支撑应坚持3种模式:指令性计划以解决当前林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科技问题,具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和时间的需求,成果体现完全的实用性;基金项目以支撑林业长期发展为目的,具有指令和科学家自行申报的特点;科学家自由择题,国家不对其进行干预,但有对其成果进行严格审查的权力,由此可充分体现科学家的独立科研的精神,也会成为培养人才的一种好方式。

  尊重自然才是以人为本

  孟兆祯(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以人为本"是我国的社会观。中国的宇宙观和文化总纲是" 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协调,即"人与天调,天人共荣"。人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统一于人,因此,"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科学的。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理念对林业特别重要,在人与自然协调的前提下发挥"人杰地灵""景物因人成胜概"的能动性作用。管子说:"人之所为,与天顺者天助之,与天逆者天违之。天之所助,虽小尤大;天之所违,虽成必败。"围湖造田、毁林造田都印证了这理念的正确性。

  绿化是人与自然协调的主要因素。林学家认为森林是综合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不可人造的。聚居为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每平方公里要容纳数千至上万人口。城市绿地覆盖率一般约为30%,世界上极少数城市超过50%,而森林的绿地率可高达90%。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林也很重要。先生曾说:"长江要变成黄河,长江比黄河还要严重。"这是基于中国实际情况提出的。三江源应移出居住人口,封闭造林育林,林旺水自清。要从根上减少水灾,开展全国人居环境泥石流的普查和治理,保障民生安全。

  英国200年的树木都很宝贵,我国尚有千余年和2000多年的古树名木,这反映的是国家文化。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参观天坛时说,你们的建筑我们可以建,但古树我们学不了。在我国很多地方古树名木得不到相应保护。山东省龙口市董家洼有棵千年古槐,根部保护范围太小,大多覆盖作为车行道,附近盖房把槐树大枝条锯掉。湿地资源应该严格保护,不能用湿地造城市公园,将鸟类的天堂霸占为人的天堂。红树林对海啸有明显的防御作用,也是海边滩涂的组成因素。自然海岸取直、炸礁石、架桥修路等活动大量破坏了红树林。深圳破坏了不少红树林又无补偿制度,使海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科学经营管理的技能要交给基层

  蒋有绪(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

  林业主要面对的是广袤的土地和林木资源,自然条件复杂,林种和森林类型多样。林业行业的管理,主要是基层的管理,科学技术服务的对策也主要是基层的管理,这是林业行业的特点。要把懂得科学经营管理的技能交给基层,我们基层经营管理的水平差,能动性太少,不利于调动发挥基层经营者的积极性。

  过去已经形成有效的基层单位(林业局、林场)的经营体系在十年动乱中受到破坏,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林业系统搞的良种选育、种苗、造林、育林、抚育管理、更新、采运等主导专业受到削弱和边缘化,林业院校都变成了综合性大学,林业规划设计院也主要服务于大工程和区域性规划设计,而面向基层的,如过去的经理调查大队的功能也丧失了。林业科研单位想做的林业基础性研究得不到课题,科技部这10多年来强调创新性,没有创新就拿不到课题。

  林业从基本上讲、主体上讲不是科技性创新行业而主要是非科技性创新行业,林业科技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广大土地和资源,生产系统上复杂性和差异性带来的问题,解决它们对提高林业生产力带来的科学技术方面的具体问题、细节问题。没有复杂性、差异性,不解决它们带来的生产和管理问题,就没有林业科学技术。靠高新技术,用生长点的办法来带动林业科技和林业产业水平,不是主体的努力方向,而应当是扎扎实实提高基层的,从林业经营上看老一套的,但随区域、时代变化而动态多变的科技问题。良种繁育、选育、种苗、造林、抚育、更新、间伐、采运以及认识土壤的林种和森林生物的基础学科,如土壤、生理、生态资源监测等等。同时,提倡林业科学技术、林业科技教育永恒的主体专业的学科。我们一定要把握住林业行业和林业科学技术的特点,把基层的科学经营水平搞上去,把森林生产力搞上去。林业基层技术力量懂得如何科学经营森林,才是林业管理和林业科技完全振兴之日。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首页 加入收藏 法律声明 加入商会 会员专区 诚聘英才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6-2022 cnecc.org.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联新能源商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0700773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948-1 法律顾问:北京瑾瑞律师事务所 王惠红律师